中新网12月10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2月9日发表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在这波全球经济的下行行情中,官方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政策调整,但中国既然已经决定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30年改革开放创造的“中国式奇迹”继续延续下去,走向更加成熟、可持续发展的大国,那么呵护民生、保住百姓的饭碗,就远比修路造桥更重要。让民众的生活好起来,即使一时的经济增速低于8%,又何妨?
文章摘录如下:
在这个寒冬,当全世界用渴求的目光注视中国这个怀揣2万亿美元的经济巨人时,它则需要低下头来思考自己的问题。8日在北京开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中国2009年的经济工作“定调”,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新界碑。
在全球经济衰退之际,“保增长、促发展”毫无悬念地成为会议主题,而这个增长量化到具体数字就是——经济增速保持8%。中国媒体形容,GDP“保八守卫战”已经打响。
或许有人会追问,中国政府为什么一定要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幅度呢?官方的答案是:中国经济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以保障社会稳定。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与消费。而就业情况既是出口、投资的晴雨表,更是拉动消费的保证。
那么,到底应该先促进就业以拉动经济增长,还是应该先保证经济的增长来促进就业呢?这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悖论,但也并非无解。
事实上,面对非常时期的经济形势,中国当局的政策调整已经走在了前头,此次会议前已释出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也已开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内需大单”。
但这一巨额的刺激经济计划撬动的则是各地方当局接近18万亿元的“投资冲动”。且这些项目十之八九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厂、油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则寥若晨星,占比往往不超过15%。一些经济学家不禁担忧,中国政府在过去6年致力于改造经济增长模式,4万亿元大单开出来,不是又一夜回到6年前吗?
但一个国家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水泥造一座医院并不困难,难的是培训医护人员,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完善的医疗保障计划。
尽管目前看来,中国经济尚未到危急时刻,但已有分析指出,中国潜在的经济问题可能比想象中严重:出口急剧放缓导致成千上万的工厂倒闭,甚至爆发多起社会群体事件,并令国人信心遭受重创;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共高层应当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一危机转化成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契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给公务员加薪、提高住房补贴和最低收入保障,并加大在医疗、教育及退休金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这些措施都将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中讨论,并将打出一系列“保就业组合拳”,其目标无疑都是为了让一向“节俭”的国人少一些花钱的顾虑,多一些掏钱的“底气”。
这些措施可能在短期内拯救金融危机的力量远不如投资拉动的效果明显、迅速,但正如中国当局一再强调的,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增长的数量。在这波全球经济的下行行情中,官方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政策调整,但中国既然已经决定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30年改革开放创造的“中国式奇迹”继续延续下去,走向更加成熟、可持续发展的大国,那么呵护民生、保住百姓的饭碗,就远比修路造桥更重要。让民众的生活好起来,即使一时的经济增速低于8%,又何妨?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