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4日电 香港《明报》10月24日在“笔阵”栏目发表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撰写的文章指出,近来国内有论者认为中国官方资本应该“出海”投资,趁机“捡便宜货”,收购欧美金融机构的股权。我认为金融机构在次按危机爆发后的隐性风险并未完全显现,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未能充分评估,同时,金融市场继续出现大波动的危机依然存在。风高浪急,中国有没有顶着风浪出海的能力,要极其慎重地客观评估。
文章摘录如下:
有人以“金融海啸”形容全球经济面对的威胁,我认为如果海啸是一个贴切的形容,我们也要切记,几年前泰国布吉发生海啸,生还者事后描述﹕海水汹涌上岸之前,先是倒退几十米,有人在海水退却的一剎那,走到海滩捡拾鱼虾,结果惨遭没顶。
近来国内有论者认为中国官方资本应该“出海”投资,趁机“捡便宜货”,收购欧美金融机构的股权。我认为金融机构在次按危机爆发后的隐性风险并未完全显现,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未能充分评估,同时,金融市场继续出现大波动的危机依然存在。风高浪急,中国有没有顶风浪出海的能力,要极其慎重地客观评估。
这次金融海啸,没有对中国的金融造成重大冲击,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与海外资本市场之间有一堵防波堤,中国的资本市场仍未完全开放。
过去几年,外界对中国加快开放资本市场的要求,包括国内的投资市场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等,不绝于耳,香港金融界部分人士在这些问题上的业务意欲也颇为强烈。前年12月,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协议,就外资参股中国证券公司、外资参与中国银行业、外商投资公司发行人民币股票和上市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评估和研究。这些研究是否已有结论,中国对开放上述市场是否已经做了承诺,我没有消息。如果评估未有结论,或只有结论而未有承诺,我们必须充分分析和吸收金融海啸的成因、过程和教训,重新评估,从长计议。
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价格已经大幅滑落,为什么中国的官方资本不应乘机出海?
美国经济面对的问题,并非偶发,而是长时间积压的老大难问题的爆发。美国政府和个人的过度消费,造成长期和严重的财赤和贸赤。楼市泡沫爆破,次按问题暴露,而楼市的升跌周期颇长,短期内不会见底。
美国部分工业的竞争力下滑,问题也沉积多时。例子是汽车工业。通用汽车2007年全年亏损387亿美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最大年度亏损。通用和其它汽车生产商面对的困境十分严重,问题还未受到广泛注意和处理,只是因为金融市场问题更大更迫切。未来几个月,汽车和其它实体经济行业的亏损会陆续浮现。
美国的金融和相关经济问题有多大,大家看过去一年美国政府连串大动作的性质、规模和持续性就可以看出端倪。这些动作,并非从两三个月前开始,而是一年前已经出手。去年,美联储局从11月开始向市场进行回购协议的注资操作,并发出信息﹕在必要时将无限量的注资以保持信贷市场的稳定。在布什总统的主导下,美国财政部更要求限制贷款方的执行合同权力,将按揭利率冻结5年,并且与几家大银行推动设立“超级基金”,吸纳市场上的资产抵押证券。今年初,布什总统宣布立法限制银主在贷款合同中的收楼权力,政府以立法手段变更商业合同立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下这样重药,病情显然危急。
次按危机的影响面和触发的下游损失到底有多大?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年初发表报告,估计全球按揭市场的直接损失为5600亿美元,加上下游受牵连的损失,总数近1万亿美元,间接损失无从稽考。
过去大家说美国打喷嚏,全世界要感冒,这次美国这个金融大本营是严重肺炎,问题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我在今年3月28日的“笔阵”中说﹕“美国救市的回旋空间愈来愈小,减息和注资的作用都已经到了极限。”
为什么说隐性风险未完全显现?去年11月16日我在“笔阵”中写了下面一段﹕“金融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撩乱。不少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风险隐密性,已经远远超出了银行、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认知和理解;金融工具在市场中起伏和波及威力之大,也远超估计。次按问题暴露的初期,包括美联储局和欧洲央行在内的各国金融和监管机构,对影响的估计明显不足,至今这场风暴的后续影响仍然是未知之数。”
美国政府抵挡海啸,至今无暇处理美国的长期和巨额的外贸赤字。9个月前,美国国会的研究单位发表研究报告,指美元弱势的主要成因是美国外债过高和贸易失衡,美元汇价必须调整,预期美元以实质贸易加权方法计算,有可能从2008年初的水平每年进一步下跌15%至20%,而且会持续好几年,甚至造成美元汇率下滑的危机。如果美国灭赤失败,美元汇率出事,世界金融波动就更难平复。如果美国灭赤成功,世界各个对美国的出超国每年少了7000亿美元的外贸盈余,各国包括中国都要找寻新的增长和发展模式,否则无以为继。
风险愈高,回报可能愈高,有危就有机,这是投资学的入门道理。眼前高风险的气候,确有可能提供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但不同性质的投资者要有不同的风险门坎。银行接受存户的存款,投资和放贷都不应承担和风险基金一样的风险水平。国家投资的资本,是国民的财产,也不应承担过高的风险。
出海不宜,撤堤也不宜。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政经气候中的开放程度和时机,都有安全的考虑。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的心脏,而开放市场是撤减他国在本国金融活动上的限制,连接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市埸。因此开放金融要有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这个考虑在中美关系中,比其它双边国际关系更为突显。长期以来,美国以种种办法,要求中国开放,过去有贸易平衡的需要,将来美国的需索更大,更加迫切。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我认为要谨而慎之。
中国应否进一步开放金融,不能以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教条做准则,我们的准则必须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否危害中国的利益,其中一个考虑是中国本身的监管、防范和应变能力。发展中国家在历次金融风暴中的教训极其沉痛,中国必须步步为营。
中国的监管和政策近年曾经出现粗疏纰漏。去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的允许个人直接对海外投资证券,原定于去年8月29日正式实行,但至今仍未落实。有关构想,只从释放外汇积存压力的角度考虑,未顾金融风险及其它影响,这是一例。中国的金融,必须先整顿再改革,先改革后开放。
应对金融海啸,精力和资金放在国内,大有用场。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