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唐太宗与臣子们的感情

2008年09月17日 14: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9月17日电 台湾《历史月刊》244期刊登文章《千古难见君臣情──唐太宗和臣子们的感情》,摘录如下: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就是把君主比做老虎,站在君主身边,就像站在老虎身边一样,老虎何时发怒,是不能预料的。同样,在君主身边,也无法预测到君主何时发怒,臣子们站在君主身边,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于是臣子们为了自保,经常会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讨好巴结皇帝,让皇帝随时保持高兴心情,不要触怒皇帝,这一类的臣子,很容易就变成君主身边的佞臣。另一类的臣子,他们会跟君主保持一段距离,不跟君主过于接近,以免君主发怒时,会直接殃及他们,所以这类臣子比较明哲保身。

  高高在上的皇帝,常把臣子们看成是狗,招之则来,呼之即去,随意责骂,动怒就杀,臣子们完全不能反抗。臣子们把君主看成是虎,君主把臣子看成是狗,这种心态之下,双方怎能产生感情呢?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看,君臣之间,大多是以“利”为出发点的关系,不可能会产生感情。

  从历史上看,君臣之间有深厚感情的事例极为稀少,如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浓厚的感情,在历史上就极少见到,这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吧!

  惺惺相惜君臣情

  唐太宗并没有将他的臣子们看成是狗,而是视之为朋友,他对待大臣的态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唐太宗说过,他对于大臣们,要“推心待之”;太宗也曾经说过,一个君主要将臣子们看成自己的手足,也要将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肌肉,手足肌肉,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君主不可以将之切割,因为一个人必然会爱护自己的手脚,所以太宗也会爱护他的臣子们。因此太宗与臣子们之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唐太宗是一位不爱端架子的皇帝,他常常大宴群臣,宴会完后还会和大臣们一起做诗歌咏,所以君臣之间常常会有一起吃饭、聚会、聊天的机会。他不像中国古代其它的皇帝,除了上朝之外,跟臣子们并不常见面。相反地,太宗是经常与臣子们相接触,这种经常性的接触来往,不单只是要谈国家大事,也会谈个人的生活起居、家庭状况,所以君臣之间也深刻地彼此了解对方。这跟其它的历代皇帝,也不相同,其它的皇帝在深宫中生活如何,臣子们多半是不知的,而皇帝也不会愿意去了解臣子们的个人生活究竟如何,所以在其它的皇帝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只限于谈论国家大事而已,但太宗则深入到臣子们的个人生活领域去。

  人与人之间,要产生感情,不是只谈工作,若只谈工作,是不容易建立私人感情的,要建立私人感情,必须要了解到对方的家庭、私生活、思想与价值观念,才可能相互培养浓郁的感情。唐太宗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会主动去关心臣子们私人生活的皇帝。

  贞观四年,宰相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亲自到他家慰问,两人相见,都痛哭流涕。不久,杜如晦就病逝了,病逝当天,太宗在宫中,吃到一个瓜非常美味,他想起杜如晦也是喜欢吃这种瓜的人,心中不禁凄凉伤感,就停住不吃,吩咐宦官将这瓜送到杜如晦的灵前奠祭他。这充分表露出唐太宗身为君主对臣子的真情至性。

  过了几天,太宗赐给另外一位宰相房玄龄黄金袋,并对房玄龄说:“想当初如晦跟你,同心辅佐朕,如今所赐,只独见你一人了,想起来,令人伤感。”于是凄然泪下。太宗接着又说:“朕听说民间传闻,鬼神畏惧黄金,所以朕命人做了这黄金袋,希望你送到如晦的灵前,献祭给如晦。”过了两天,太宗晚上梦见了杜如晦,第二天早上,太宗就告诉房玄龄,谈起昨晚的梦,不禁感叹唏嘘,于是命宦官也把自己吃的食物送去祭奠如晦。到了第二年杜如晦的忌日时,太宗仍没忘记此事,还派了宦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其遗孀与子女,这份死而不忘的情感,也是史上少见的君臣之情。

  贞观十一年,镇军大将军段志玄生病,太宗亲自到志玄家中慰问,两人互相涕泣,太宗眼看段志玄已经病危,就对他说:“你尽管放心,朕会赐给你儿子五品官。”段志玄听闻,反请太宗将这五品官转授给他弟弟段志感,太宗照志玄遗愿,赐给志感五品之官。不久,段志玄就死了,太宗为之哀痛不已。

  贞观十一年,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去世,太宗很感慨地对左右说:“彦博忧国忧民,劳精竭神,朕已经觉得他平常压力很大了,却很后悔没能让他多去过些休闲生活,以至于早死,朕实在很难过。”左右告诉太宗说:“温彦博家中很穷,家中并没有正寝,他过世时,他的棺材与遗体是放在一个小房间中。”我们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寿终正寝”的观念,正寝就是一个家中的正室,太宗闻言,立刻吩咐工匠替温彦博家中建造一个正寝,让温彦博的遗体可以停放在正寝上,也结束了一段君臣感情的佳话。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中书令(当时宰相之一)马周生了病,得了“消渴之症”,即是类似于今日的糖尿病,经过一年多,马周的病情仍未愈,唐太宗非常关心,为马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盖了间住宅,让马周去住,派名医去帮他看病,并经常派宦官去探望,有时还吩咐宦官,将自己吃的御膳送给马周吃。有一次,太宗到了马周家中,见他身体非常虚弱,太宗还亲自为马周调药,令马周感动不已,太宗走后,还交代皇太子,要太子常去马周家问安。这种君臣感情,在别的朝代是很难看到的。

  同样的例子是李绩(原名徐世绩),李绩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有一年,李绩生病,医生开了药方,药方中有一味是用人的胡须烧成灰,做成药引,才能治疗这种病。唐太宗听到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剪掉,命人烧成灰后送给李绩做药引。然而中国古人向来认为:身体发肤,是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所以中国古人不剪发也不剃须,须发都留得长长的。太宗既然身为皇帝,他的须发自然更是尊贵,但他竟肯将自己的胡须剪下烧成灰,送给李绩当做药引,这种做法,不但令李绩感动得直叩头,头都叩出血来,其它大臣们知道后,也自然极其动容。可是唐太宗对李绩说:“你不用这样叩头,朕这么做是为了社稷,你不用如此重谢。”这种君臣之情的表现也是古来少有。

  贞观二十二年,宰相房玄龄旧疾复发,躺卧在床,唐太宗非常挂念,于是命人用轿子将房玄龄抬进宫中,直到皇帝身边才停轿。唐太宗对躺在病床上的房玄龄痛哭流涕,玄龄也为之哽咽不已,于是太宗也命名医救治他。同时还下令,房玄龄回自宅后,仍每天由皇宫内供给御膳给房玄龄,也每日派宦官探问房玄龄病情,如果回报是房玄龄能稍微进食一些食物了,唐太宗便面露喜色;如果宦官回报房玄龄病情加剧,唐太宗便脸色凝重凄惨。太宗对房玄龄的关怀之情,臣子们也都是有目共睹。后来房玄龄病重,临死前,太宗到房玄龄的家中,和玄龄握手话别,两人都悲不自胜,哭泣不已,君臣之间的感情,表露无疑。

  魏征是贞观年间最能诤谏的一位臣子,经常指正太宗的得失。贞观十六年,魏征生病不能上朝,太宗派宦官每天探问。魏征的家中其实很贫俭简陋,家中没有“正寝”,唐太宗此时刚好想在宫中盖一座小殿,听到魏征家中竟没有正寝的消息,就立刻要工匠们停工,把所有要建造小殿的材料送到魏征家中,为魏征盖了间正寝。才五天工夫,正寝便完工,同时太宗还派宦官送了一些很素雅的棉被、枕褥给魏征。

  太宗随后亲自去看魏征,魏征叩拜后正想讲话,太宗就抢先对魏征说:“朕知道你又要来劝谏朕不要花费这些钱财帮你盖房子,朕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没有另外花钱,因为这些材料本来就是要替宫中添一座小殿用的,朕现在停止盖小殿,把这些材料送过来给你盖正寝,并没有多耗一分国家的钱,所以你不用操心了。”魏征闻言,当然感动地叩拜不已。过了几天,魏征病重,太宗又到魏征家中,抚着魏征的手臂,痛哭流涕,并问魏征想要什么东西?魏征回答说:“臣不要任何的东西与抚恤,臣只担忧国家的兴亡。”

  过了几天一个夜里,太宗睡梦中梦见魏征跟他说话,到了天明时,外朝奏报:魏征已经过世,太宗听了,大恸不已,并亲自到魏征家吊祭,还下令宦官送了许多丰盛的物资与仪队给魏征送殡。魏征的妻子裴氏,婉言拒绝,将礼物退还。太宗并没有因此责怪裴氏,还在魏征出殡的那天,亲自奔上皇宫的西楼,远远望着出殡队伍。

  因为按当时风俗,皇帝是不能亲自为大臣送殡的,所以太宗只能站在皇宫最高的楼上,远眺魏征的出殡灵车。此外,太宗也亲自替魏征撰写墓志铭文。皇帝亲自为臣子撰写墓志铭文,并还亲自亲笔书写的,这在中国古代实在难以见到。

  以上几段的事例,都足以证明唐太宗跟他的臣子们之间感情是至死不渝的。

  太宗跟臣子们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的了解上。有一天,太宗和长孙无忌等几位大臣们一起吃饭聊天,太宗就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人苦于不能自知,你们应该当面来评论朕的得失。”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文德,跨越古今,发号施令,无不妥之处,所以我们看不到陛下有任何错失的地方。”太宗说:“朕是希望听到你们批评我的过错,你们现在却反倒过来阿谀朕了,朕今天想当面谈谈各位的得失,以为鉴诫。言之者可以无过,闻之者可以自改。”于是太宗就对在座臣子们,有长孙无忌、高士廉、唐俭、杨思道、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等,都一一加以评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毫不保留。一个皇帝当着大臣们的面,批评大臣们的优缺点,这在历史上也极少见,可见太宗对大臣们的了解非常深刻,这种深刻,也产生了他们之间浓厚的感情。

  量大能容性真诚

  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其关键在太宗。下面几点是造成他们君臣之间感情深厚的原因:

  一、太宗心胸宽大,会原谅臣子们无心的过失:举一个例子,刘洎任官散骑常侍,有一天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在宴后,自己趁兴拿了笔就写草书。太宗平时就最喜欢王羲之的草书,他学王羲之的草书也非常成功,所以太宗的书法极好。太宗写完后,就把写的字赐给群臣,群臣们趁酒兴,就纷纷前来抢这墨宝,太宗每一幅字写完,大臣们就迫不及待从太宗手上抢过来,你争我夺。而刘洎并没有抢到,忽然心生一计,他跑到太宗御座上,到御座后面,当太宗写完一幅字,他就从太宗背后一伸手就把这幅字先抢到手里了。

  不过这个举动,被在场所有官员看到后,大家就大叫说:“刘洎登上皇帝的龙床,罪该当死,请求陛下法办。”太宗反而笑着说:“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就是告诉大家今天是好玩的,不用太认真啦,事情也就没有再追究了。由此可见,太宗心胸是非常宽大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明太祖差不多的一个事例,来与唐太宗相比较,并说明明太祖的态度又会是如何。明太祖身边有一大臣叫做唐肃,唐肃曾因为有一点小过错,被明太祖免官放回乡里,明太祖有一天想起唐肃,觉得可以继续重用唐肃的才能,于是又再度把唐肃召回朝廷来。有一天,明太祖命令唐肃进宫,请唐肃吃饭,两人吃完饭后,唐肃拿起筷子对明太祖作揖表示感谢,明太祖就问:“这是什么礼节啊?”唐肃就说:“臣少习俗礼。”明太祖却怒说:“民间的俗礼,怎么可以天子面前为之?”于是就以不敬之罪,将唐肃贬官到毫州。

  其实,吃完饭拿起筷子对皇帝作揖以代表感谢,这种无心的小动作,都会让明太祖感觉到大为生气,如果这件事情跟刘洎比起来,那刘洎犯的不敬之罪可就更大了。可是唐太宗知道刘洎登上龙床只是无意之举,他也不过只是想得到皇帝的书法,才会有这无心的过失,所以不会计较他的无心之过,如此,才能维持君臣之间的感情。

  二、理性而不猜疑:太宗和臣子们谈论事情,都能就事论事,依理论事,不以个人的好恶判断,也不猜疑臣子们的动机是什么。举个例子,太宗时,有一位太常少卿(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太常少卿是太常寺的副长官,类似今日各部门的次长),名叫祖孝孙,太宗有次要祖孝孙教宫女们音乐,宫女们把祖孝孙教的音乐表演给太宗听,太宗听了却不满意,就责备祖孝孙。

  当时的宰相王珪和温彦博,就起来诤谏说:“祖孝孙是个精通音律之人,也是位文人雅士,又担任少卿,陛下忽然要他去教宫女们音乐,连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我们也担心天下议论这是件怪事。”太宗就很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腹心,应该尽忠职守,为什么现在要护下罔上,来为祖孝孙说情?”王珪就抗辩说:“臣本来是事‘前宫’(即太宗长兄建成太子,玄武门事变时为太宗所杀),罪已当死,陛下哀怜宽恕臣之性命,又不以臣不肖,将臣放在枢密之地,臣自当恪尽忠职。今天臣所言,又岂是为了私事?不料陛下竟然认为臣之诤谏,是为了袒护私事而责骂臣,这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太宗听到王珪义正词严的话,也就默然不语了。

  第二天上朝,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帝王能纳谏者极少,因为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昨天听了王珪责怪朕的话,朕也觉得很后悔,各位不要因为朕昨日不高兴,就不再直言进谏了。”太宗和王珪之间的这段对话,表现出太宗是位理性而不猜疑之君主,他并没有猜疑王珪的动机是不是不正确,而是就事论事,依理论事,认为王珪所言有道理,所以太宗就愿意接受,这也维系了太宗跟王珪之间的感情。

  如果王珪直言进谏,是遇到明太祖这般的君主,恐怕王珪早就被判以轻视君主之罪,因为王珪竟然敢说“这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的大逆不道之语,若是明太祖,早就杀了王珪了。

  我们可以拿《明史•王朴传》做为对照。王朴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担任御史,性情非常梗直,常常跟明太祖辨是非而不肯屈。有一天,他又与明太祖发生争执,双方辩得非常激烈,明太祖也大为生气,命令将王朴斩首。王朴被押到斩首之处,太祖又赶快把他召回,问他说:“你改不改?”王朴说:“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

  明太祖大怒,吩咐拖出去立即行刑,王朴于是就被杀了。王朴这一段故事跟王珪对照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理性,能克制自己的人,这是太宗能维持君臣良好感情的一关键。

  三、太宗对臣子们有礼貌:皇帝对于臣子们,大体上是缺乏礼貌的,招之则来,呼之即去,但是太宗却是以朋友态度对待臣子。以李绩的事情为例,李绩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在贞观十七年时,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要李绩来辅佐太子,所以任命李绩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太宗对李绩说:“我儿新登储贰,需要好的人才来辅佐,朕现在将太子宫的事情委托给你,所以任命你做太子詹事。这官位,在资历上来说,是委屈了你,请你不要见怪。”

  这个故事说明了太宗对李绩非常有礼貌。其实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辅佐太子,对政治前途来说,是一片看好,虽然官位可能一时有点委屈,因为太子詹事的官位并不高,但是地位却很重要。且皇帝本来就可以任意调动臣子的职位的,给予一个臣子去辅佐太子,这是那个臣子的荣幸才对。可是太宗却非常客气,还向李绩致歉,这可见太宗对臣子们的礼貌是非常周到的。这也是维持太宗与臣子间,君臣关系良好的因素。

  再举一个例子,张玄素担任了宰相职务,有一天在大臣聚会时,太宗问张玄素是什么出身?张玄素在隋朝时是一位小吏,小吏,在唐朝人眼中是被看做十分卑微的人,所以他的出身很卑微,张玄素也为之惭愧,以致回答不出话来。孙伏伽在旁边就诤谏太宗说:“陛下,您好像是在羞辱别人。”太宗立刻想到张玄素出身低微,马上就向张玄素道歉。

  其实皇帝问臣子们是何出身,本来是很平常之事,但是由于张玄素出身太卑微,太宗问张玄素的出身,在礼貌上是有欠缺的,所以太宗立刻道歉,这是太宗对臣子们表现很有礼貌态度的又一例。

  四、太宗能够接受臣子们的诤谏:唐太宗度量甚大,贞观年间,臣子们几乎无人不谏,而太宗也都能够从善如流。在《新唐书》卷97〈魏征传〉里面,有一段话说:“(魏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除魏征之外,贞观年间大臣们诤谏的很多,而且有时诤谏态度也非常率直,太宗也不以为忤。

  相对地,明太祖就没有这种雅量了,我们举明太祖两个例子,可知明太祖对这方面的态度,跟唐太宗是完全不一样。《明史》卷139《李仕鲁传》:“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遂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此外,在《明史》卷139《茹太素传》也有一段记载:“(太素为刑部主事,上书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从唐太宗跟明太祖的对照,可以发现唐太宗甚能接受臣下诤谏,而明太祖不能,于是造成贞观年间君臣关系非常良好,而明太祖洪武年间君臣关系非常紧张,两者大有差异。

  五、唐太宗拥有权力而不滥用权力:中国古代,君主的行为是超越法律之上,所以君主的权力不是法律所能规范,他拥有无限的权力。中国古代许多君主,便滥用这种权力,像隋文帝、明太祖,都滥杀功臣,就是滥用君主权力的最具体表现。

  唐太宗却非常慎重地使用他君主的权力,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太宗这句话,实际上表现出他对君位的认识,是继承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也就是说,太宗此言,反映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内涵,所以太宗非常慎重,不肯滥用权力,以免为天下人“弃而不用”。由于他不滥用权力,所以就能跟臣子们和平相处,于是感情也就更佳。

  六、太宗以朋友之道来对待臣子:中国古代的皇帝,是没有平等朋友的,因为在传统“天地君亲师”的观念下,君是只有一个的,所以不会有地位相等的朋友。但太宗却把自己降格下来,跟臣子们做平等地位,用朋友的态度来对待臣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少见到。在历史上看到的好皇帝,对臣子态度较好的,也不过是不羞辱臣子而已,没有像唐太宗这样,对臣子像朋友一样的平等地位相对待。因为太宗如此,所以他不自大,不自傲。

  从以上六点可看出,唐太宗贞观年间,君臣感情的浓厚,实际上是唐太宗苦心经营得来的。唐太宗没有将他的臣子当成狗,而是将他们视为友人,如此,他的臣子们,也不会把太宗看成是猛虎,而把太宗看成是一位国君。于是,双方就不会有一种紧张的关系存在。太宗身为君主,会对友人般的臣子交付感情,而臣子对于太宗,也就会尽量尽到忠心,双方的互动,是非常人性的,于是,这种相互的交叉作用,当然就会产生一种浓浓的君臣之情。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话,只是一个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君使臣以礼的,只有非常少的例子。贞观年间,太宗对臣子们,真是待之以礼,当时的臣,事君也确实以忠,这种忠,不是一昧地阿谀顺从皇帝,而是忠于国家,因为臣子们是把太宗视之为国君,君,一定附在国的上面,如果国亡,君也必定亡。

  所以贞观年间的臣子们,是穿过了君,而效忠于国,所以只要有利于国,他们便敢直接指责君主的失误,这才是真正的忠。也就是说真正的忠,不是忠于君主一人,而是忠于国家。所以孔子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上,唯有贞观年间,把孔子这个理想实现了,可惜的是,只有短短的一段时间。(王寿南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官志雄】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