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村上春树之所以为村上春树

2013年10月21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0月是诺贝尔奖季节。自2006年获颁卡夫卡文学奖以来,村上春树在世界文学界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呼声一年比一年高,连续6年,但年年都落选。去年败给莫言,今年又败给以短篇小说见称的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再次抱憾诺奖。

  20年前我译过他3本书,也算是与村上有缘之人,现在还在做着与他相关的研究。不过,说实在话,我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喜欢他了。是什么使我变心?不单是我,还有许多从村上“毕业”的人。原因在于他的作品风格,尤其是2010至11年出版的 《1Q84》三部作,读了总觉得如鲠在喉,像有什么卡在心里,不吐不快。

  读者期待视野

  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关系链,经由文本连接与互动。一旦文本高出或低于读者的期待视野(阅读文本的心理图式),读者就会逐渐失去阅读兴趣。我想这是我和一些读者“变心”的原因。

  村上近期的作品,较倾向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如《1Q84》就是。这是他问鼎诺奖的野心之作,但似乎不太讨好,从坊间及网上有的没的评语就知一二,包括“看不懂”,“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匪夷所思”之类。

  村上的早期作品如青春三部曲《听风的歌》、《1973年的弹珠玩具》、《寻羊的冒险》,及其续篇《舞舞舞》,内容凄美离奇,笔触细腻清新。书中出现的文化符号如海边、爵士乐、啤酒、意大利面……所营造的小布尔乔亚氛围(大陆称作“小资情调”),不知掳掠了多少年轻的心。随后100%的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1987)面世,写出了现代人的丧失感和疏离感,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了世界性的“村上春树现象”。于是村上旋风吹起,90年代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一路吹到中国大陆,再登陆马新一带。那时我所认识的文化界朋友,几乎没有不读村上的。

  写作风格改变

  曾几何时,村上变了。变得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时事。他逐渐从疏离(detachment)的写作态度转变为参与(commitment)。

  1995年1月和3月,日本连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造成6000多人死亡的坂神大地震,一是东京地铁沙林事件,这两件事是一个转折点,对村上造成莫大的震撼。于是他写了关于奥姆真理教信徒的报道文学《地下铁事件》及续集《约束的场所》 (1997-1998)。他的写作风格改变了,早期作品中那种空灵和透明感没有了,我所认识的村上春树好像消失在风中。

  是的,别忘了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现在已是64岁的“准”高龄人士。我们不能要求一个60好几的作家维持壮年时代的创作风格。尽管他借着《海边的卡夫卡》里边一个名叫“乌鸦”(“卡夫卡”在捷克文就是乌鸦的意思)的少年的隐喻告诉我们,他是“永远的少年”,而且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少年”。

  但无论他的文体和风格如何改变,他仍是出版界的“票房保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畅销书或长销书。上一代的读者“老了”,毕业了,然而新一代年轻人又起来了,继续读他的书。这就是村上春树之所以为村上春树的原因。

  有文学评论家分析村上落败诺奖的原因,说他的作品太通俗性,造成文学的纯度不足,是他不被诺奖评委看好的理由,致使他成为“最悲壮的入围者”。不过,村上春树本人对得奖事宜似乎不感兴趣。他曾公开表示,他重视的是读者,获不获奖并不重要,并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味道太浓,不怎么适合他。

  确实,村上春树落选不是新闻,以后可能每年都要这样热热闹闹地上演一次“诺奖风云”。

  也许真有那么一天,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会落在他头上,不过,这个奖对他只是锦上添花,其实他不需要任何奖项来巩固他的江湖地位。

  (摘编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文:叶蕙)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