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糕
我的家乡濒临鄱阳湖,境内湖港纵横,是著名的水乡。水生植物繁多,其中有一种水生植物禾秆上的头部极像一只鸡头,故当地人多称之为鸡头米。“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实蚌珠园。”清代郑板桥诗中的鸡头米亦指此物。鸡头米实为芡实。
芡实初夏开花,等花儿谢去,芡实的禾秆就顶着一个长满刺的苞探出水面,等这个苞浑身泛红的时候,里面的果实也就成熟了。金秋十月,桂花飘香,芡实也可以收摘了。水乡的人就划一艘小舟,到湖面上割芡实果实了。芡实浑身长满了刺,要想得到里面的果实也绝非易事。长满刺的芡实是下手不得的,只要把它踩在脚下,用利刃剖开,里面是一层海绵状的胞衣,在胞衣里头,一颗颗芡实米藏匿于其中,用刀轻轻掏出,再将果实捡入盆中洗净。这样的芡实外表呈褐色,还有一层硬壳, 最难剥的就是这层外壳了,剥芡实一定是要耐得住性子,剥久了,指甲会生痛。剥出来的芡实米呈玉白色,宛若一颗颗饱满的珍珠一样,滚落在盘中。晒干后的芡实可煮粥,也可做糕点。
将晒干后的芡实放在石磨上碾磨成粉状,放入陶罐里收藏好。等到了深秋晚稻和糯米收割后,同样将晒干后的磨成粉,按各自三分之一的分量添加,加入白糖拌匀。都说料多味更美。这个季节,芝麻花生都已经收获了,倘若把炒熟的芝麻花生碾成粉末,拌在一块,无疑更具风味。再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摘些许盛开的桂花,撒入其中,更是锦上添花了。再放水揉成粉团,盖上湿布让粉团醒上片刻。之后,切成若干块,放入竹笼入锅灶上。 水沸腾了,水蒸气钻进蒸笼,把米粉一点点滋润,米粉吸饱了水分,一点点熟透。不一会儿,热腾腾的芡实糕便新鲜出炉。这时,满屋子是桂花的甜香和芡实的清香。把刚出笼的芡实糕放入通风的处凉,凉透后的芡实糕通体晶亮,且富有弹性。把凉透后的芡实糕放在案板上,就可以用刀切片包装了。切芡实糕可是一门工艺活,有展示和观赏性。暖色的灯光映照着小店,刀砧器皿清洗得一尘不染,只见手快技熟,刀起片出,五彩面团瞬间变成馈赠的礼品,前屋后巷顿时飘起桂花的清香。
我无法控制眼前芡实糕的美味,忍不住将一片芡实糕放进嘴里,芝麻伴随着花生的香酥加芡实的嚼劲,软糯悠长,芳香四溢。咬一口丝丝的甜,周身便有了浓浓 的暖意。嘴里嚼着芡实糕,不由的吟起清人查慎行的《食鸡头》:“芡盘每忆家乡味,忽有珠玑入我喉”的美妙诗句来。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江初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