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
吴起是春秋战国初期名将,是一流军事家谋略家。古人论及春秋战国的兵家,常将孙子、吴起两者的军事著作并列,合称《孙吴兵法》。
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均建奇功立大业,并留下了用兵治国的《吴子》名篇,可是他也因“诛邻止谤”、“母丧不临”、“杀妻求将”的行径而为后世所鄙夷。荣与辱,英名与污名,都集中在这个名将身上。
现代人对功名利禄的竭力追求,与品德底线时有冲突,在这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吴起身上得到什么借鉴?
吴起是春秋时代卫国人,是个追名逐利的狂热者。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在《慈乌夜啼》中写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声,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前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相互争夺领土,正好给吴起提供了表现机会。为了追逐仕途,他把所有家产都拿去贿赂帝王的近侍而不果,耗尽家财,落魄到三餐没有着落。乡里人讥笑他,他恼怒之下,毒杀30多个乡人,之后逃亡卫国。离家时与母亲诀别,他在自己手臂上咬下一块肉,誓言若不扬名天下誓不归家。这就是吴起“诛邻止谤”的典故。
来到鲁国,他拜孔子的学生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尔后吴起母亲病故,吴起违背孝道,没有回家奔丧而被逐出师门。这是“母丧不临”的故事。
公元前412年,齐鲁两国发生战事,鲁国君主穆公想立吴起为大将军,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的忠诚度深存疑虑。吴起埋怨妻子是自己名扬天下的绊脚石,竟然权迷心窍,下毒手残杀妻子,以血腥行动来表明他对鲁王的忠心。鲁王于是任命他为大将,大败齐国。
吴起虽立下汗马功劳,但“杀妻求将”之贱事,在奉行儒家思想的鲁国引起非常恶劣反应。鲁王后来对吴起怀疑,免去他的官职。
吴起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领兵治军,与士兵同甘共苦。有士兵生恶性毒疮,他居然替他吮吸脓液,士兵的母亲听了之后嚎啕大哭,旁人均为不解,母说:“当年吴将军替我从军的丈夫吸吮毒疮,丈夫为了感恩,在战场上勇猛拼杀,战死沙场;如今吴将军替我儿子吸毒疮,儿子战死沙场是指日可待了。”
吴起贪恋功名利禄,为获得成功而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母殁不临,为子不孝等人格缺陷,是他的人生污点和后人贬 抑的诟病,
司马迁就评价吴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意思是,因刻薄、暴戾、少恩泽而葬送自己的性命,可悲呀!
吴起一生三起三落,名垂青史,但心狠手辣肯定不足训,虽然也有人为他辩护,说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谋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反而成了吴起“无毒不丈夫”的写照。
史籍中所记载的,离不开功名利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领导在考察人才时,往往只注意才能而忽略德行,所以提醒“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无一例外全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小人。用人之道,必须先德后才,才能避免用错人。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陈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