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何以重董宣
东汉初年,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社会秩序还不安宁。当时的京都洛阳,由于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聚居的中心,官二代们骄纵跋扈、家臣奴仆横行滋事现象时有发生,整治的难度格外大些。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局面还是控制不住。无奈,光武帝刘秀只好任命年已69岁的董宣做洛阳令。
年届古稀的旧臣复出任洛阳令,且是皇帝钦点,想来必有过人之处。据《后汉书》记载,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人。在北海做地方官时,有个叫公孙丹的大户造房子,听风水先生说宅有凶兆,入住后要死人。公孙丹就让儿子杀了一个路人,放进新居替死消灾。董宣得知后,便将公孙丹父子处决了。公孙丹的族人亲党30多人,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因公孙丹曾依附过王莽,又怀疑他们串通海盗,董宣就把这些人抓进大牢,指使部属水丘岑把他们通通杀了。
青州刺史认为董宣杀人过滥,就向朝廷奏了一本,董宣被召到廷尉府审讯。在狱中,董宣早晚吟诗诵经,面无愁容。临刑前,官吏备酒食送他,董宣厉色说,我平生不曾吃过别人的饭,何况将死!说罢,登上囚车,从容而去。当时,与董宣同被处决的有九个犯人,轮到董宣受刑时,光武帝遣特使快马赶到,特赦董宣缓刑,暂且返回监狱。接着,又派使者诘问公孙氏一案详情,董宣据实作答,并说明水丘岑杀人受命于己,要杀就把我杀了,请求免除水丘岑刑罚。使者将原委上奏,皇帝下诏董宣贬职转任宣怀令,并令青州官员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
后来,江夏大盗夏喜等扰乱当地社会治安,朝廷命董宣任 江夏太守。到了江夏地界,董宣就传信给夏喜等人说,朝廷认为我能擒贼,所以让我担任此职。现在,我派兵马部署在本郡边境,檄文到达之日,望你们慎重考虑一下自我保全事宜吧。夏喜等人对董宣的来头有所风闻,不免害怕起来。于是乎,降顺的降顺,散伙的散伙。就这样,一纸文书,兵不血刃,便把这帮盗匪给瓦解了。外戚阴氏(当属刘秀发妻阴丽华族亲)做江夏郡都尉时,董宣对其态度轻慢,因此不久就被罢免。
光武帝特诏董宣做洛阳令后,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人,因躲在公主家里,官吏拿他不得。及至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陪乘。董宣便在夏门亭等候。待公主的车驾仪卫到达,董宣便拦住公主的车马,以刀画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叱令那个杀人的奴仆下车就死。公主立马回宫向皇帝诉说此事,皇帝大怒,召来董宣,意欲处死。董宣叩头说,请听我一句话再死。皇帝问,你还有什么话好说?董宣答,陛下凭圣德中兴,却放纵奴仆杀害无辜,将何以治理天下呢?我不须棰杖毙之,请求自行了断。遂头撞楹柱,血流满面。皇帝急令宦官拉住,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从,便强按他的脖子。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对皇帝说,你当初做平民时,私藏逃亡犯人,差吏尚且不敢上门搜捕,如今贵为天子,连一个县令都治不了吗?皇帝笑着说,正因为做了天子,才不能像过去做平民那样行事啊。于是就敕令把这位硬脖子县令放了,并赐钱30万,董宣全部赏给了部属。从此,董宣放胆打击横行不法之徒。
董宣在洛阳为官五载,74岁那年死在任上。皇帝诏令使者前往吊慰,只见遗体上盖着布被,妻儿相对而哭。家中只有大麦数斛,旧车一辆。皇帝伤心地说,董宣如此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董宣的俸禄曾为二千石,皇帝就赐他绿色丝带的印绶,并按大夫的礼仪规格安葬。
俗话说,在人矮檐下,焉能不低头。皇宫的廊檐并不矮,可是敢不低头者能有几人?何况古代向有“圣谕如天,皇命难违”之说。董宣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即便在皇亲国戚面前,也不屈尊低头。这样的骨气实属难得,也值得称颂。人的头颅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它容纳智慧的多寡,而在于它承载灵魂的高下。董宣的脖子确实够硬的,刘秀称他为“强项令”,既有调侃的语气,也有敬佩的成分。
不过,我们也不要误读了这段历史。作为个案和特例,刘秀与董宣君臣之间是有默契的。董宣为官期间,执法过激之虞非常明显,若在社会常态下照此行政,就有悖于量刑尺度和法律程序,不仅理当贬谪,而且难辞其咎。正因为董宣过激于严刑峻法,《后汉书》将其归类为“酷吏列传”。
刘秀是个聪明的皇帝,深知矫枉必须过正,乱世须用重典,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人。刘秀所以再次起用董宣,就是因为看重他的人格与气节,欣赏他的威严与魄力。再者,对有棱角的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因此,刘秀在信任董宣的同时不免有些放任,甚至不无偏袒。否则,董宣的脖子再硬,也硬不过皇权这座大山,更谈不上善终了。细细数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铁腕人物,能圆满收场的又有几人?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