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才能
陈平名声不太好,常受人诟病。周勃、灌婴曾向刘邦打小报告:“陈平图有其表,内心极不阳光,听说他曾和嫂嫂私通;此人先从魏王,后附楚王,接着叛楚降汉;您任命他为护军,他收受将领钱财,给钱多者得好处,给钱少者穿“小鞋”……”
刘邦责问推荐人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推荐的是才能,您问的是品行。眼下楚汉对峙,需要奇谋大才,光品性好有什么用?只要他能帮您取得胜利,盗嫂受金值得疑虑吗?”刘邦又问陈平:“你与魏王不合,半道投楚,现又追随我,讲信用的人能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的长处是出谋划策,不见用魏王才投奔项王,哪知项王圈子更小,只信任项氏宗族和妻家兄弟,听说您惟才是用,才来归附。我空身而来,不收受钱财便无办事费用……倘若我的谋划对您没价值,我会送还钱财,请辞回家……”一番话打消了刘邦疑虑,向陈平道了歉,并提升他为护军中尉,负责监督全体将领。
刘邦是高明的,他没有因德废才。想想看,雷锋品性最好,能选他去奥运会跨栏比赛吗?当然也更选不出既是刘翔又是雷锋的运动员。因此,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只能是用人要求,而不能做用人标准,标准应是:才能第一,品德优先。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才能相对恒定,而道德一是难辨,二是易变。
说道德难辨,是难辨别真伪,白居易有诗说得明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辨别玉的真假,需要用火连烧三天,判断豫章木幼苗真假,需要七年生长期。在管叔、蔡叔说周公专擅朝政、周公避祸的时候,在王莽伪装谦虚礼贤下士的时候,如果死了,他们真面目世人还会知道吗?
这首诗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周公,是周文王少子,曾辅武王伐商、抵定周朝天下。武王死后,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呕心沥血,诚心辅佐,管叔、蔡叔心忌周公,散布流言说周公阴谋篡位。成王有了疑心,周公便辞相位,避居封国。后来成王觉悟,迎回周公,诛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第二个故事说的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莽对官居大司马的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王莽任官后礼贤下士,常把俸禄分给门客,受众人爱戴;儿子杀人,王莽逼儿子自杀,得世人好评;王莽出任大司马后,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了汉平帝,也得朝野认可。各种条件具备后,王莽真面目彻底曝露: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后又接受孺子婴禅让,自己称帝。真的是真伪难辨啊!
说道德易变,汪精卫是例子。一九一○年汪还是一个意气风发青年,面对同盟会多次反清行动失败,他决意刺杀摄政王,振奋人心士气,事泄被捕,自知必死,也全无畏惧,写下了传诵一时的“被逮口占”,其中最有名四句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求一快,不负少年头。”荆轲刺秦,友人送别,击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歌燕市”是此典,极是贴切。“楚囚”指楚国琴师钟仪,做了俘虏仍保持气节。此诗前两句讲慷慨赴义,写得酣畅淋漓,后两句讲视死如归,更气壮山河:一个为国捐躯的铮铮男儿形象跃然纸上!假使当时汪精卫被杀身死,留在历史上的评价,决不会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仑”的谭嗣同之下。可惜历史不存假设,汪精卫最终做了中华民族的大汉奸,这不也是历史的嘲弄吗!
因为这两个特点,历史上,多少豪杰用人失当而功败垂成;当然,横流的沧海,也更能显出英雄本色。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秦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