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8日电 香港《大公报》8日刊出评论说,中美两国之间既有诸多方面的合作,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同时又存在着分歧,这是中美关系的常态。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不断进行利益调适的过程。这种调适过程会伴随着一系列协商、争吵、谈判,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会有利益的博弈,利益调适将充满着中美关系的全过程。
文章摘编如下:
进入2010年,中美两国关系阴晴不定。1月底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接着美国总统会见达赖喇嘛,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经过3月双方的努力,4、5月间两国关系有所改善。7月下旬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希拉里国务卿突然发难,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挑战中国。9月奥巴马总统派高官访华,两国关系又出现改善迹象,但还未等两国关系回暖,双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争吵又激烈起来。
基本格局没有变化
2009年在纪念两国建交三十周年时,双方都在期盼在第二个三十年中,两国关系会有更大的改善。确实,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两国关系与当初建交时是大不相同了,但两国关系的基本格局却没有变化,即两国之间既有诸多方面的合作,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同时又存在着分歧,一些老的分歧仍然存在,新的分歧又会不断产生,如在一些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分歧。在分歧突出的时候,共同利益没有消失;在发展势头顺利时,分歧也还在那里。这是中美关系的常态。
“小北约”完全不现实
有人担心,美国正在拼凑亚洲版的小北约遏制中国。对此,笔者想说:
第一点,确实在美国不乏希望遏制中国的人,但他们不代表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美国现在的对华政策还是一种两手的政策,即一方面与中国进行全面接触,在有共同利益的诸多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崛起又心怀疑虑,因此要实行牵制、平衡的政策,包括加强与中国的一些邻国的关系,防范中国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对美国利益的挑战。实际上美国政策的这两手都在加强。但总体说来,合作应对共同挑战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第二点,关于亚洲版的小北约,笔者认为是完全不现实的。冷战结束后,国家利益变得错综复杂,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周边国家实行的睦邻政策,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高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国现在是日本、韩国、澳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从今年起已经正式生效。虽然中国与有的周边国家之间还有一些问题,包括领土争议,但这些国家与中国比邻而居,山水相连,笔者认为,它们不会因为美国的一些忽悠,就一头扎到美国怀里,与美国结成反对中国的同盟。
南中国海的问题曾经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成为热点。但在9月下旬的美国—东盟峰会上(实际上只是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奥巴马与十国领导人匆匆忙忙地用了一顿午餐)这个问题却没有提起,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根本没有提到南海,东盟地区论坛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也在一些场合讲到,美国愿意支持一种程序,鼓励中国和其邻国就南中国海等处的领土争端进行对话,美国不会直接介入其中。他也坦率地承认,东盟国家没有寻找一个调解人的愿望。
可以摆脱对抗宿命
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不断进行利益调适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两国主要在一系列涉及双边的问题上进行利益调适。进入本世纪,中美关系中包括了越来越广泛的地区和全球问题,两国合作面拓宽了,进行利益调适的范围也同时拓展了。现在主要是在地区问题上,接下来,两国将会在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上进行利益调适,如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等等。
这种调适过程会伴随着一系列协商、争吵、谈判,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会有利益的博弈,但最后两国会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彼此感到可以容忍、接受,或者还比较舒服。这种利益调适将充满着中美关系的全过程。
总之,一方面,中美关系不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两国也可以超越历史上大国竞争走向对抗的宿命,找到一条积极的共处之路。(陶文钊)
参与互动(0) | 【编辑:程涛】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