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4日电 香港《大公报》14日刊出评论说,高雄港,因处在台湾南部的民进党大本营,与大陆交流相对滞后,加上全球其他港口的崛起,高雄港逐渐没落。“港口明珠”光芒不再,尽管与全球的经济气候有关,但主因可以归咎为当时两岸无法直航,使大陆转口货柜与物流业务无法利用高雄港。如今大陆致力发展海西特区,高雄港应以此为契机,寻找合作机会,融入海西特区,实现优势互补。
文章摘编如下:
无党籍大高雄市长候选人杨秋兴日前认为,未来力争将高雄设为台湾的“经贸特区”,与大陆的海西经济区对接,相互提升。国民党大高雄市长候选人黄昭顺昨天亦不约而同地提出,高雄港应与大陆华南一带的港口群合作,以增加高雄港的海运转口运输。
自两岸关系于二零零八年大有改善以来,台湾北部和中部与大陆的合作较密切,而南部因是民进党大本营,与大陆的交流相对滞后。如今有两位候选人皆提出高雄应融入大陆海西特区,值得关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雄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潮差低、不结冰、可作业天数长,位处东亚太平洋航线中心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加上精良的集装箱装卸技术,优质的服务,曾在全球贸易与航运尤其转口运输上占据重要位置。高雄港在2000年前,曾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纪录。然而,“花无百日红”,2000年因韩国釜山港装卸量大幅增长,高雄港退落至全球第四。2002年被上海超越,2003年再被深圳超越,排名掉落至全球第六。2007年底,高雄港又被荷兰鹿特丹和中东的迪拜港超越,排名跌至世界第八,2008年更跌出十大之外,2009年被天津港超越,排至十三名。
“港口明珠”光芒不再,尽管与全球的经济气候有关,但台湾媒体分析,高雄港没落的主因可以归咎为当时两岸无法直航,使大陆转口货柜与物流业务无法利用高雄港。2000年釜山港击败高雄港,正是拜取得大陆转口货柜业务所赐。当时的民进党当局在政策上迟迟不愿正视两岸不直航的代价,眼巴巴地看着高雄港的货柜吞吐量日渐减退。
台湾一位长期生活在高雄的学者、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济华教授指出,高雄港近十多年来错过了两次机会:一是香港回归前,高雄很有可能取而代之,成为亚洲营运中心或是运筹中心,可惜这个机会错过了;二是上海洋山港启用之前,高雄还有一个机会作为亚太海运中心,让整个长江流域的货物,包括洋山港,都透过高雄转运,但这个机会还是没掌握到。结果,洋山港靠大陆市场兴起后,因为营运量大,拉低成本,货柜量不停增长,在2002年竟超越高雄港,连台湾的航商也跑了过去,运量跟着带走。不过,吴济华又强调,如今还有第三个机会:近年大陆致力发展海西特区,高雄港应以此为契机,寻找合作机会,实现优势互补。
相较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不少人对“海西特区”可能会觉得陌生。其实,自2005年大陆就已宣布成立海西特区,视之为两岸交流“先试先行”地区,在政策上给予最大方便与优惠。它以福建省为主体,往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往东与台湾、往西与广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周边涵盖了浙江、广东、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是近年来大陆发展最快速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是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的“新引擎”。
高雄离海西特区中的厦门仅165海里,这种地缘优势有利高雄与福建对接,成为两岸联系的重要渠道。此外,高雄港航线密集,有372航线与世界主要港口连接;地理位置优越,居主航线之枢纽位置,可连接短程接驳航线及长程远洋航线;港口邻近工业区,有利于发展加工出口、仓储物流,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及货源。倘若高雄融入海西特区,与区内各港口策略联盟,应是大有可为。(朱穗怡)
参与互动(0) | 【编辑:程涛】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