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美国为何死咬人民币汇率问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美国为何死咬人民币汇率问题?

2010年10月08日 14: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刊文《美国为何死咬人民币汇率问题?》。文章说,美国会众议院通过的“公平贸易法案”一直紧咬人民币汇率问题。此举是美国将人民币汇率问题进一步政治化,把美国经济衰退、中美两国贸易逆差的祸因转嫁为人民币汇率问题,以此来为贸易保护主义制造温床,并将不满情绪扩至整个美国社会,进而赢取选民支持,为美国中期选举造势。

  文章摘编如下:

  此前,美国会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与此同时,近期奥巴马总统、部分政府高官及美国内的一些经济、政治学者,纷纷在人民币问题上指手画脚。二者之间是如此的紧密,令人不得不将此“公平贸易法案”与人民币汇率问题挂上钩,甚至其给予我们更多的担忧,即此阶段的“公平贸易法案”完全就是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应运而生的。

  新法案为贸易保护主义制造温床

  毫无疑问,在临近美国中期选举的关键时刻,提出并引领一个能够振奋民心,并彰显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法案,既可以帮助某些国会议员实现政治做秀,也可以将其牵挂老百姓就业、生活等民生问题的焦虑,有效地传递给广大的美国选民。但是,从另一面来看,其所表现的政治主张和所推动的反自由贸易主义浪潮势必将引发国会及草根社会的一连串涟漪。

  其次,美国国会的此举是将人民币汇率问题进一步政治化,使原先只集中在小范围或部分国会小委员会的成员意见及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不满情绪,通过一定的舆论攻势以及政党、派别的影响力,扩散至整个国会大厅,甚至是整个美国社会。而且,一个强硬国会的形象出现,一方面预示着国会与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部分分歧,另一方面也隐藏着由国会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以及中美外交关系恶性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彻底地拖累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摧毁、瓦解了美国经济、金融等领域部分系统的运作,同时,美国国民多年积累起来的经济自豪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在此前的金融危机中丧失殆尽。因此,从此意义上来说,奥巴马的当选,可以被视作是临危受命、救国于危难之中的“救世主”,是能够帮助美国绝境逢生、21世纪的新“罗斯福”,对于这样一位前所未有的黑人总统,美国民众无不给予高度的信任和期待。

  但是,时间证明了一切。总统任期将届两年,奥巴马的经济团队并没有如同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实现美国经济的大逆转。而且,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奥巴马经济团队的核心人物纷纷出现逃离的现象,这更加加剧了美国国民对于未来经济的担忧,同时也升温了对于奥巴马政府的不满情绪。由于奥巴马政府的糟糕表现,波及了其所代表的民主党在美国民众中的支持度,而后者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面临岌岌可危的被动状态。

  美国民众对美中贸易有误解和偏见

  尽管美国财长盖特纳曾多次强调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的可能,但却始终未能在美国财政部的汇率报告中,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名单中,加剧了以民主党为多数的美国国会与奥巴马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意见对立。因此,此刻的民主党议会急需一份能够重新唤起民意、博取民众支持的重量级法案。

  具体而言,由于中美两国间互补性的贸易分工、贸易结构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就促成中国成为了美国最为主要的进口商品来源地。但是,这一事实被美国的部分保守派媒体、学者及政治家所错误诱导,造成大多数选区及所属民众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误解,换言之,即部分的美国国民将其所在选区内的制造业衰退、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都归结为是外部进口的急剧增长,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首当其冲的“罪恶之源”,而解决此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整治汇率。

  综上所述,美国社会整体已基本度过了奥巴马总统刚上台时的兴奋期,逐步回归到自我思维、自我判断、自我主张的传统社会价值观。而且民粹主义势力正在进一步扩张,其背后的主导力量就是在金融危机中,被一度挫伤的美国民族主义情绪。同时,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中美国民众及国家的挫折感、失落感正在逐步转化为自我保护、自我发展、重新崛起的强烈欲望。

  另一方面,中国有必要提防美国制造人民币升值的潜在话题,诱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通过各种途径购入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以谋求未来升值后的巨幅利润。而且,美国政府及国会的行为,虽没有显现出政府直接干预汇率市场的嫌疑,但其将潜在的政治影响力转变为实际的汇率指向标,对当下的人民币外汇市场着实构成了巨大威胁。(陈友骏)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