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房价调控战云谲波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中国房价调控战云谲波诡

2010年07月26日 1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刊文《中国房价调控战云谲波诡》。文章称,自从中国4月颁布十条措施调控一线城市房价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无论涨跌都会引起喧哗。在各方势力争来吵去中,一线城市成交量锐减,房地产市场走势混沌。但无论如何复杂混沌,有一点是明白无疑的,那就是中国各大城市房价飙升早已超出绝大多数民众购买力。

  文章摘编如下:

  自从中国国务院4月中旬颁布十条措施(国十条)调控一线城市的房价以来,北(北京)上(上海)广(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无论涨跌,都会引起喧哗。在各方势力的争来吵去中,一线城市成交量锐减,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一片混沌,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公开言论中,没有多少人敢于直接要求官方放弃打压一线房价的信贷紧缩政策,但实际上,希望放松房贷、维持甚至拉高一线城市房产价格的势力绝对不容小觑。迫于公众降低房价的压力,这些人(除房地产著名代言人任志强外)大多在表面上隐忍不发,暗地里可没闲着,一有机会就要放出风声,试图动摇官方调控的决心。

  事实上,打从国十条诞生之日,质疑声就不绝于耳。随着房产交易量大幅萎缩,各种影射调控措施的声音也升高了调门。如强调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地方财政的重要性,强调买房是一种不应受限的人权等等。一些和房地产关联密切的行业如钢铁、建材价格的滑落,也被某些人看成是调控带来的副作用。到了7月上旬,这些声音终于化成一股反调控的思潮,以假新闻方式通过媒体放大到全社会,再度引发一场有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口水战。

  7月10日前后,一些非主流媒体突然爆出官方开始调研评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接着,诸如“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政策可能取消”、“三套房贷放开”、“国资委授意央企拿地”等“反调控”消息也纷纷出笼,短短几天就形成一股“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可能终结”的声浪。

  官方这次的反应还算及时。7月12日,住建部、银监会等权威部门出来辟谣,强调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政策,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在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的同时,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国资委也否认授意央企拿地,强调房地产业务在整个央企业务中占比很低,并非央企业务的重点。

  但房市调控政策出现松动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更像是一次有预谋的“试水”——试试舆论和官方的反应。

  这些传言表面上展示一副担心房地产市场萎靡影响经济增长的忧国忧民之态,其实是那些从房地产市场捞取大量好处的利益集团有些坐不住了——在一线城市房市成交量锐减,居高不下的房价有些摇摇欲坠的胶着状态下,他们希望尽快打破“量跌价滞”的僵局,重新将房地产市场变成自己呼风唤雨、攫取财富的聚宝盆。

  房价难以承受几乎已成为所有期待买房或租房的普通民众的共同感受,但开发商和一些学者却不这么认为。开发商的“杰出代表”任志强就一再强调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不算贵,而且还应继续上涨。

  在7月10日清华大学举办的“风云是否突变”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任志强重申中国房价上涨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供求关系决定的高房价,而不是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任志强的观点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雷鼎鸣认同。雷鼎鸣表示,年轻人不该买房,房价突然掉下来才叫有泡沫,正在上涨中不能说有泡沫。

  北京大学教授萧国亮此前说,是城市化进程造成了级差地租上涨,进而房价上涨。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是好事情。好的政策不是调控价格,而是解决房价上涨带来的那部分收益如何分配。

  这类“学者说”历来是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理论依据”。但是,无论房市如何复杂混沌,有一点是明白无疑的,那就是中国各大城市房价飙升早已超出绝大多数民众的购买力。当一个城市的房价和租价与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支付能力严重脱节时,无论房地产商和学者怎么忽悠,这个城市的房价一定是过高了。这个时候,作为管理者的政府有责任采取必要措施对房价进行合理合法的干预,更有责任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于泽远)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