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在海外难成中华文化软实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餐在海外难成中华文化软实力

2010年07月21日 17:55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说起海外的中餐,就不能不说老华侨的“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当年,老华侨背井离乡闯荡天下,就是凭借着“三把刀”打出一番新天地。这其中的剪刀——缝纫、剃头刀——理发都已经被“高科技”取代而风光不再,唯有“菜刀”——中餐,最有影响并且持续至今。

  记得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年,莘莘学子可以负笈海外的时候,也有不少人“临时抱佛脚”,出国前匆匆忙忙到饭馆里面学艺,特别是要学那“颠勺”,火助油势,油助火威,先弄个“像模像样”再说,因为海外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背着一口中华炒勺,就可以走遍天下。

  因为中餐具有这样的发展背景,所以“开中餐馆”在海外就首先成为华侨华人养家糊口的一种媒介,甚至可以说是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它在海外发轫期的实际生存意义远远大于文化传播意义。而这种背景或许是西餐、日餐等在海外推介时都不曾有过的。这一点,我心里一直格外在意。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生存下来就要发展。海外中餐之所以能够在今天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应该是海外华侨华人艰辛打拼的结果。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结果正在演绎成为一种饮食的种类、饮食的时尚、饮食的文化,渐渐成为中华“软文化”的组成部分。

  应该说,日本人是喜欢中餐的。走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各种各样的“中华料理”处处可见。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早在1919年就于《大阪朝日新闻》上发表过题为《中国的料理》的随笔,表示“我从小就一直喜爱中国菜。”如今,日本政界高层人物也很钟情“中华料理”。不少日本首相都有自己喜爱的中餐馆。不久前,笔者与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纮一相聚,他就表示非常喜欢吃中餐,邀请记者等人到一家名为“猪八戒”的上海料理馆吃了一顿。所以,今天说中餐已经成为了日本喜爱中国的一个媒介、成为了中日两国民众交往的一个载体,应该是不为过的。

  与中餐比较起来,日餐——“日本料理”在海外的推介要难度大一些,这因为日餐的主要材料是海鲜品。尽管如此,日本近年来还是在向海外推介日餐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久前,日本一位曾经在联合国工作的外交官员在《东京新闻》上面撰文介绍说,他自己在联合国工作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请人吃日餐,由此向人介绍日本。

  这里,还有一则八卦消息可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夫人原来的丈夫就是在美国洛杉矶开日餐馆的。当时,鸠山由纪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经常光顾这家日餐馆,最后是不仅远离故乡吃到故乡的饭菜,还横刀夺爱,把人家的老板娘变成了自己的老婆。这个,应该是日本料理在海外推销时没有想到会发生的故事。

  近年来,日本料理在海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正如中餐在日本已经“本土化”一样,在海外的日餐实际上都已经不是纯正的日餐了。或者说,至少在中国是这样。因为回国的时候,我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吃日餐,最后发现,日餐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级别的象征。

  至于中餐能否成为提高中国软文化的绝佳手段,我个人是不看好的,也觉得中餐承受不起这样的文化传播之重。其原因,不仅在于中餐发展的特殊背景,还在于中餐在海外也处于激烈竞争之中。这种竞争常常是来自中国人自己,其价格的激烈竞争就让中餐的“文化品位”几乎丧失殆尽了。

  (摘自《日本新华侨报》 作者:蒋丰)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相关新闻: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