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4日刊文说,“增进互信”已成为两岸高层的共同语言。“胡吴会”上,吴伯雄代表国民党做出新承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路线很有信心,会坚持下去。而胡锦涛和马英九分别通过吴伯雄“转达”,互致问候,也是一种善意与互信的聚合和积淀。
文章摘编如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12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上演国共两党高层互动的“胡吴会”。由于此番登场是两岸签署经合协议(ECFA),双边经济关系发展步入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后的首次会晤,引起外界的格外关注。
媒体的聚焦点是,后ECFA时代,大陆怎么想?下一步两岸要做些什么?具体地说,在国共两党已成功主导了“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三通”和经合协议“三个重要里程碑”后,两岸关系发展还将有哪些新的建树?
落实推进两岸ECFA无疑是“胡吴会”的重点,但从签署ECFA引出来的有益启示更值得重视和关切。胡锦涛强调了三点体会,一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二是两岸双方增进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互信,对下一步两党和两岸关系发展至为重要;三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增进互信,求同化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不难发现,“互信”两字是这里传递的核心信息。而“互信”的内涵是“政治基础、民族认同、整体利益”这三个关键词。增进互信是当前深化两岸关系的重要动力和保证。
“共同政治基础”是指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是大陆领导层最关切的国家核心利益点,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寸步不让。在大陆方面看来,ECFA得以顺利签署,最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坚持了共同政治基础。近年来两岸关系双方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稳步推进,也是因为这个“基础”没有异变。
两岸同胞同宗同文,血肉相连,“民族认同”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保证。“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无需置疑。不认同胞或回避中华,何谈互信?签ECFA大陆基于“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客观事实,并以推升台湾经济竞争力,“维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根本性考虑。
实际上,这三个关键词蕴涵着深意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和“同一个未来目标”。这是历史境界和时代维度相结合的两岸“互信观”。
这样,后ECFA时代两岸互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思路已勾画清楚:目前阶段两岸并不急于马上实施大动作,再树新的“里程碑”,重点在落实好ECFA,好事办好,共创两岸经济辉煌,而是最重要的是做好“增进互信”。
目前两岸互信已有基础,但还需要继续厚实坚固。加强民族认同的力度,要从文化认同开始。夯实互信这个“基础工程”,两岸才能共创双赢,为两岸和平繁荣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互信,才有未来。
值得指出的是,“增进互信”已成为两岸高层的共同语言。吴伯雄转达马英九“续创双赢”的16个字原则,也把“积累互信”放在其中。吴伯雄代表国民党做出了新承诺:中国国民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路线很有信心,会坚持下去。而胡锦涛和马英九分别通过吴伯雄“转达”,互致问候,也是一种善意与互信的聚合和积淀。(吴琛)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