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安徽省水利厅获悉,14项治淮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后,安徽省今后5年将投入160亿元用于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主要内容为行蓄洪区调整和居民迁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及河道治理等。
据了解,1991年,中国国务院部署了以防洪、除涝为主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涉及安徽省的有14项。如今,这14项总投资190亿元的治淮骨干工程,除白莲崖水库正积极准备竣工验收外,其他13项骨干工程已全部竣工验收。
14项治淮重点工程的完工,标志着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护区达到10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以及平原、湖泊洼地防洪标准达到10至20年一遇。
但是,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介绍说,行蓄洪区使用频繁、运用难度大、效果差;平原洼地排涝标准普遍低,“关门淹”现象严重;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和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区域性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淮河。
纪冰说,安徽省下一步治淮任务主要是行蓄洪区调整和居民迁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及河道治理3大项工程,预计5年内投资160亿元。其中,投资16.22亿元的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投资2.49亿元的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加固项目有望作为新一轮治淮建设的首批开工项目。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流经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全长1000公里,“两头翘中间洼”。长期以来,淮河洪涝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以安徽省为主的2600多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记者 蔡敏)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