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城市化助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以新型城市化助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
2010年06月12日 10:3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迈进,这是北京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圆满完成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后北京确立的战略目标。建设世界城市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作支撑。为此,需要立足抢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先机做好科学筹划,更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点,选好坚实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迈向世界城市,关键在加快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客观地讲,北京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是建立在传统工业化和传统城市化基础上的。面临机遇,面对差距,如果走目前“世界城市”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带动的传统城市化老路,是难以追赶上乃至建成世界城市的。因此,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就成为北京确定了新目标后的重大课题了。笔者认为,在现实基础上向世界城市迈进,关键要转变发展方式,而实现的路径,就是要闯出一条与新型工业化相契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1、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新型城市化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体现新型工业化要求和成果,实现城市的空间合理化布局,资源集约化利用,交通系统化组织,社会信息化连通,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宜业环境与宜居环境相一致,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与传统城市化不同的是,传统城市化体现以“业”为主,新型城市化则注重以人为本;传统城市化以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为代价,新型城市化则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指针;传统城市化以满足传统工业化发展和需要为主,新型城市化则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和需要为主;传统城市化以资源与环境遭受过度破坏为代价,新型城市化则是以资源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宜业宜居双生态环境为目标;传统城市化以主要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新型城市化则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能和开发新型资源(包括能源、信息、技术、管理等)为特色。一句话,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城市化,是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城市化。

  2、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符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

  现代城市为传统工业化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城市成为资源消耗、交通拥堵、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最集中的重点地带。新型工业化走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是与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相一致的。同时,由于新型工业化增添了信息化的助推力,从而对人类社会的空间组织形态即城市产生了更多的影响。日益增长的信息产业、频繁的资本流动不仅仅带来高科技产业、发达制造业生产和金融市场网的地理空间极化,也带来了管理的高层次聚集、生产的控制和服务的等级体系扩散,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应用,更要求城市必须增添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架构。因此,城市如何实现土地、能源等的集约利用,如何创造宜居与宜业并重的交通、服务、创新、商务、教育环境等,如何提供广博的信息需要和交流平台,如何满足于人们非常规就业和自由上下班需要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传统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必须也必然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在规划理念上、功能完善上、管理方式上实现按照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提升和再造。

  3、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向世界城市迈进的赶超路径

  国际化大都市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信息、产业、管理、金融、人才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城市作为主要的国际商务中心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区域或全球的节点,物联网的建设更加速了具有辐射力的管理优势集聚。目前,高附加值产业特别是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服务附加值高的产业已成为众多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多城市布局的跨国公司促进了新型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市场的控制,多地点制造业、服务业和银行业的发展为组织和控制全球的制造网络、服务业和总部商务机构的专门服务活动产生出更多的需求。这使得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使若干世界性的节点城市成为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地域管辖的载体。高速铁路网、公路网、海空运网和互联网、物联网对城市的发展、城市体系的建立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受限于自然地理空间范围的城市开始占据主导其他区域发展的信息、金融、人才、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资源,使城市资源“容量”获得了新的更大的膨胀。在这一潮流中,传统意义的世界城市和以世界城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机遇。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追求的城市,如果沿用当今世界城市已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无疑是无法赶超的,只有立足市情,闯出一条新型的城市化道路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以新型城市化为动力,助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

  1、更新城市建设的一般化理念。第一、拓展城市安全视野。突发的公共卫生疫情和恐怖袭击活动,让人们深思的不仅是如何建立严密防范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而且更要反思全球化加快形势下城市的建设格局和安全能力。因此,城市建设要考虑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研究节约土地资源,更要谋划有效提高公共安全系数。第二、借助信息化改变传统建设思维。当人们积极推动电网、电视网、电话网、宽带网四网进入家庭的时候,一网实现四网功能的智能化“一线”社区正在诞生,而物联网的加快建设更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第三、高密度建筑群的功能聚集力在减弱。人们看到,居于城市高密度闹市区的大企业、大单位在加紧实施将自身的核心运营能力放入低密度区计划,通讯的信息化和交通的便捷化使留在闹市区的交易部门能够快捷地连通异地的实际运营总部。而一旦高密度闹市区出现公共安全危机,全球的业务不会遭受毁灭性打击或受同居一楼的他人左右。

  2、探索城市功能的合理化疏解。由于区位特点、历史沿革、社会积淀和资源约束等不同,任何城市在推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定位,也不能简单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中涌现出的所有新兴产业都作为自身的主导产业。雷同的产业结构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缺乏准确和科学的把握。从选择产业角度讲,只有符合城市功能需要和资源约束要求的产业选择才是合理的,也是强化城市发展综合比较优势所需要的。同时,城市功能的合理化疏解,也为城市要素流动、功能发挥提供了条件。如果城市的办公、旅游、商务、购物、求医、就学等优质资源过于集中的城市的中心地带,势必带来城市的人流、物流过于集聚在中心地带,城市管理的压力会必然增加,城市要素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大下降。

  3、推动地理空间的最优化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城市发展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承载力是有边际效益的。由于受到地理空间和有限资源的约束,城市的发展规模必须适度,使有限的地理空间能够为体现和提升城市功能服务,达到有效实现城市功能的最优化空间布局,创造出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宜业环境与宜居环境相一致的城市环境,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在适当空间的合理聚集。

  4、创造宜业宜居的双生态环境。新型工业化注重效用、节约和创新,而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新型城市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建设思路,是将充分的创业机会与就业环境,便捷舒适的交通与蓝天绿水的生态系统,公共安全能力与社会保障服务一同有机推进的过程。因此,必须同步规划构建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宜业环境与宜居环境相一致,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使宜业与宜居统一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

  5、打造创新要素的集聚化优势。清晰的定位、优化的布局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基础,但要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活力,还必须有效推动适应城市功能需要和资源约束要求的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要素是指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要素。对于不同功能定位或不同资源约束要求的城市,其创新要素的集聚重点或拓展方向是不尽相同的。显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定位特色的城市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特色的城市,两者所需主导要素的集聚重点和创新优势是完全不同的。

  6、促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化利用。资源的“稀缺”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土地、水、电、能源等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资源。因此,从非流动经济要素上讲,必须强化城市的土地、水、电力、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利用程度,使区域的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率、万元产值水耗和能耗达到最优,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从可流动经济要素上讲,使有利于城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服务等要素逐步达到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的优化组合和优势集聚。

  7、实现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下企业投资选择从追求一次性投资成本最低的区域转到综合投资成本最低的区域。它昭示,任何区域要有效发展现代产业经济,必须顺应这种要求把主要依靠少数经济要素转为主要依靠综合要素支撑产业经济发展上来,把主要倚重产业成长的一次性投资成本最低拓展为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综合投资成本最低上来,让土地、资本、人力、能源、水资源等经济要素,研发、营销、制造、物流等生产环节,区位、成本、信息、服务、环境等基础条件,都对开放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化发展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8、增强城乡之间的全方位互动。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了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广播通信、公共服务等设施壁垒,也构筑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壁垒,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人口素质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传统工业化的结果,需要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加以解决。因此,要增强城乡之间的全方位互动,逐步打破限制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制度壁垒,同时变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为适度分散,增强城市周边的功能承载力和要素聚集力。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