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政部通报,全国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发放仅6个省(区、市)达标,分别为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云南和宁夏。
当前全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超过1800万,并正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传统的尊老美德,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更新内容。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条件越过这个分水岭之后,社会福利制度应当考虑从补缺型逐步发展到普惠型。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按月发放津(补)贴,正是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项破题式探索。
社会福利支出列入地方政府预算,因此实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事关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但是,从已经建立起这项制度的省(市、区)名单来看,其中不仅有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包括宁夏、云南这样的西部省区。看来,是否能够建立并实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财力并非唯一决定因素。针对宁夏等欠发达地区都做到了统一发放高龄津贴,很多沿海发达地区反而做不到的现状,民政部相关官员反问:“全国各省区市在贫富程度方面比宁夏差的还有几个地方?”
事关民生福祉,宜有长远眼光。对于建立高龄津贴制度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尊老敬老的道德考量,也不应停留于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的范畴,这是探索普惠式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也是中国努力编织牢固的社会保障网络的实际行动之一。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民众幸福,在社会财富蛋糕做大到一定程度,政府有实力为民众福祉买单之际,为居民提供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增强民众幸福感、消弭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应有之举。从永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民众敢于花钱、放心消费的心理前提,也是扩大内需能够实现的制度前提。政府的民生投入,必然得到更有价值的回报。
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对于发展的评价标准也在悄然改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民众有体面地劳动,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民众有尊严地生活,这些要求对于我们科学地评价发展成果应有极大启示。发展不是简单的GDP数值的增加,而必然要包括人民是否分享发展成果、人民幸福感是否同步增长这样的内容。当一些发达地区一方面沉浸于所谓“富可敌国”的兴奋之中,一方面却在民众劳动收入和社保福利等方面长期踟蹰不前,这样的发展很难说是健康、全面的。一些地区声称“不知道标准”,民政部相关官员直指其“荒唐”。事实上,这恰是一种选择性“忽视”。
凡事都有起步之难,高龄津贴制度既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又有来自民众的欢迎支持,理当得到令人满意的落实。这个过程,既是民众福祉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全社会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周东飞)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