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那场沸沸扬扬的高校“去行政化”争论,终于在夏天到来的时候尘埃落定。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提出,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将高校等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列入其中,意味着这项改革走出“纸上谈兵”,在国家层面进入了战略实施阶段。
立足于人才强国目标的高校等“去行政化”改革,并不只关乎未来国家人才建设。联系纲要出台的历史大背景,不难发现,它与整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社会多项改革皆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来制定。我们需要怎样的一个社会运行机制来协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或者说,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之外,在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上,应该有怎样相应的突破?
高校等机构的行政化,源自行政化社会,持续多年的高校等事业单位行政化是计划经济的结果。计划经济时代,一切资源皆通过国家行政计划来分配,这当中也包括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科研资源等等。行政级别确定了其社会地位,不同地域、不同行政级别所能获取的资源量不同,省部级高校所获得的国家教育投入自然是大过厅局级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等领域的计划经济管理与运行模式和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突,除了教育等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之外,长期行政化带来的“官本位”思想已严重侵蚀了这些领域,这些本应立于社会发展潮流前沿、朝气蓬勃的机构,却日渐衰老、陈腐,其僵硬的思维模式、官僚化工作作风,让人难以想象——这是勇于探索的社会创新发展前哨,还是固步自封的行政别院?
高校等机构“去行政化”意味着教育等资源能够以一种更加透明、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作为社会“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一役,它对社会“官本位”思维模式的冲击可以想见。
不过,高校等机构去行政化,其最大的阻力可能并不在其外部。去行政化意味着搬走官位,这可能会触及一些相关者的利益。而这些相关利益群体,恰恰应该是这场改革的推进者,他们能否有“去行政化”的自觉意识,十分重要。(郝洪)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