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回填汉墓让路建高速 邙山陵墓群大半消失(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洛阳回填汉墓让路建高速 邙山陵墓群大半消失(2)
2010年05月29日 03:4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东汉陵园遗址争议性回填

  连霍高速穿越邙山陵墓群长达52公里,此次发现遗址地段主要集中紧邻洛阳东出口的1.8公里区域内,考古工作人员在曹魏陵区发现了具有标杆意义的曹休墓,和两座大型东汉墓。

  对于这两处新现文物的处理,各级文物部门表态不一。

  洛阳市文物局长郭引强明确地说,“曹休墓要保护的,下一步是要对外开放的,正在做方案。”他表示,包括东汉陵园建筑遗址在内也要保护展示,“不会回填”。

  5月24日,文物部门多位相关人士曾一致表示,回填是一种破坏,“回填之后肯定无法再发掘。”相关人员颇为痛心地说,“在高速公路下作陈列展示,遗址能维持多久?作为一个陈列,让更多普通人知道的机会就彻底消失了。”

  然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8000平方米的东汉陵园建筑遗址,到5月23日,已回填了3000平方米。

  5月25日中午,烈日之下,头戴草帽的工人们站在遗址坑内继续回填工作。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5月25日的一份公开申明中承认,正在进行临时保护性回填工作,同时根据有关领导和专家意见正在制订大面积考古发掘方案。

  对于回填一事,洛阳市政府明确表示并不知情。根据流程,回填必须由洛阳市文物局上报至洛阳市政府分管领导,再上报至洛阳市市长。但负责分管文物保护工作的洛阳市副市长杨炳旭对媒体否认知悉此事。

  “回填”也是河南省文物局的意见,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司治平说,这是基于保护的目的。“因为雨季就到了,遗址一经风吹雨打,会遭到严重破坏。”

  对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则认为,学界对于回填的意见较为统一,这是一种常用的且较好的保护方式,“这能够较好的保护遗址原貌,即便是在高架桥之下,上下留足空间,条件成熟后仍然是可以进行展示的。”

  洛阳古墓博物馆原馆长、古墓研究专家余扶危也表示,回填不会对遗址起到破坏作用,但在不同环境下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改道不行 架桥也难

  高速公路在地上,如何保护在地下的遗址?

  方法一般有两种:绕行或架桥。对于公路扩建工程涉及邙山陵墓群的保护方案,文物部门和公路建设方多次协商后,采用了架桥方式。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9]1086号文,《关于连霍高速公路郑洛段改扩建项目朱家仓互通至洛阳服务区涉及邙山陵墓群工程方案的批复》中提到7点批复意见。

  其中包括同意采用桥梁二号方案,要求就高速公路运行对邙山陵墓群的振动影响制订减振措施;指导方案设计单位调整桥梁的桩位设置,桥梁高度要为今后该区域墓群及陵园遗址的考古、文物保护和展示预留空间。

  改道方案在经过文物部门和高速公路建设方多番论证后,最终被舍弃。理由是,从二广高速公路到洛阳服务区段距离太近,转弯半径过大,影响行车安全,且需要大笔投资。

  另一方面,邙山陵墓群面积756平方公里,大型的封土墓96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在这片“无卧牛之地”的文物宝地,任何一处都有可能再挖出来重大遗址。

  即便是架桥,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方案里,遗址区上方的桥梁跨度为20米,这个跨度下,桥柱会打在遗址区范围内。考古工作人员说,仅陵园建筑遗址区内就会打入3根柱子。现场负责打桩的工人说,这桩打入地下的部分有40米深。

  “这些都是不行的,地下挖一个很大的桩位,等于要破坏二三十平方米。”严辉说,他们正在要求施工方将桥梁跨度拉到35米。

  “就算是架桥还是会对下面的文物有影响。”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很无奈地表示,由于朱家仓遗址区全长约1800米,面积约7.2万平方米,有一部分路基仍旧压在了遗址区上,而另一方面,高速公路运行的震动也会影响到遗址。

  “施工方说,架桥的高度只有1.4米,桥面只会比铺路路面高一点,但是不会差太多,这点距离人下去都困难,以后怎么再挖,怎么展示?”考古工作人员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桥面至少抬高到两三米。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司治平说,经过邙山陵墓群的这段公路采取何种方式如何修建的决策权在文物局。高速公路建设方负责提交方案,但如果文物部门认为不妥,建设方必须依据文物部门所提要求修改,方案不通过不能上工。

  司治平说,他们还要邀请考古专家和桥梁专家一起再对方案进行研究。

  然而,公路方表示,架桥对于他们来说,也有转弯半径和坡度的困难。

  现状 邙山陵墓群日渐消失

  原有960多座土墓,现仅剩330多座

  本报讯 (记者张静)邙山陵墓群范围内分为建设控制区和文物保护区,高速公路扩建施工现场正位于文物保护区中心地带。目前,城市建设也日渐逼近邙山陵墓群。

  当地文物部门2003年开始对邙山陵墓群进行普查,到2007年结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后,文物部门再复查发现,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业生产、老百姓生活、自然破坏都是原因。”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说。有时候,一场大雨,一座小墓就有可能塌了。

  村民们为了耕地,“移墓”也是一个原因。“大汉冢原来直径有100多米,当地村民为了下面的耕地不断地去挖土,现在只剩下了一半了。”

  根据文物部门统计,从80年代到90年代,仅朱家仓村一村,原有的100多个墓冢速减至10多个。

  与自然破坏和当地百姓“移墓”相比,当地城市建设的入侵影响面则更广。

  按照洛阳市第三期整体规划,全乡22个行政村均被列入征迁范围内,整个城市将向北邙山地区延伸。“红河工业园区一部分已经进入邙山陵墓群,有十座墓冢在其中,我们只能以墓冢为中心,划定600m×600m的范围定点保护。”

  孟津县的新县城规划也正在慢慢伸入邙山陵墓群。洛阳市文物局局长郭引强证实并表示,新规划中有个大三角进入到邙山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孟津县已在修改方案。“如果不经修改,国家文物局是不会批的。”

  但有学者认为,城市发展在不断蚕食邙山陵墓群,或许有一天,邙山陵墓群就会消失。“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最好的保护办法。”

  □本报记者 张静 洛阳、郑州报道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