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观瞻政改的操作,八个方面的问题和走向将考量相关决策机构以及政策制定者和众多执行部门的施政智慧。
尽管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在中央政府的文告中十分鲜见,但一些地区敢作敢为(如顺德等地的“大部制”运行,温州对辖下5个镇级建制“撤镇改市”)释出的信号,标志着政改在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和政要讲话后,已进入操作层面,也意味着新一轮改革的发端。改革需要勇气、魄力,需要智慧,更需要理性评估其走向,充分估计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前瞻思维探索可行的解决方略,将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唯此,才能使改革之路更平坦,走得更顺畅。理性观瞻政改的操作,八个方面的问题和走向将考量相关决策机构以及政策制定者和众多执行部门的施政智慧。
第一,改革效益评估坚持何种取向?在改革方案设计和具体操作过程中,效益评估最终体现在公众是否满意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服务,这三者密切相关。
第二,责任政府如何建设?健全引咎辞职制度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可行路径之一。健全的引咎辞职制度是一种硬性的约束机制,它不仅能保证一时、一事、一人,也能保证时时、事事、人人。
第三,政府转型是否注重了社会公众需求?政府转型不是看其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量所做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均质性社会和单一的同构性社会,公众的需求日益差异化和多元化,与公民社会建立起一种稳定的互动机制,了解公众需求并给予及时回应,是政府转型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第四,改革是否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行政体制改革的透明度愈高,公众跟踪监督的可能性就愈大,还有助于公民了解调整后的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方便公民办事及与政府的互动。政府权力的行使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专断和暗箱操作。为增加政府信誉,减少市场交易风险,须恰到好处地降低服务成本,政府信息公开实乃可操作性方略。
第五,改革是否注重执政能力的提升?在权力分配完成后,应及时跟进在制度上予以规范,以制度化的方式明晰部门的职责。要使政府行政权能免于因内部的不完善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事端,就需要建设合适的制度来配置权力,避免过分集权或过分分权。因而,一个地方发展的快与慢,重在富有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的“班子”,以及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开放意识和务实作风的领军人物。
第六,大部门领导如何产生?可以试行“票决制”,以遏制因用人失察、用人失误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采用“票决制”时的适用程序包括:民主推荐、考察预告、民意测验、组织考察和决定任用。如果组织部门和有关领导在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的任用程序不仅采用了“票决制”,而且尊重了民意,特别是在不违背组织程序的前提下,让更多有资格投票的人参与表决,则反腐败的监督机制在“票决制”这个关键环节上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七,如何约束大部门领导?“宣誓”是新任政府成员任职的一项重要程序,是强化政府责任的重要手段,也是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亟待在面上推开。然而,对新任政府成员仅有心理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约束只能通过内在道德的培养,由一个完美的人格来净化权力,必须寻求制度上的防范。制度上的防范,就是确立以制度为主的新任政府成员管理新思路,就要对某些传统理念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八,政府行为边界是否明晰?各部门权力扩大之后,可能在相应领域伸出“无形的手”来支配资源,然而无论是世界潮流还是中国改革的进程,政府均朝着亚当·斯密的“守夜人”角色过渡,其肯綮可以研判为各层级政府能否改变施政作风。“大部制”改革需要一个崭新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政府。当下,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更难,也更重要。 (王佳宁 作者系《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编审)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