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基层干部改进文风:从会讲话、讲真话开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观察基层干部改进文风:从会讲话、讲真话开始
2010年05月18日 07: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读者热议】

  文风,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与感情。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写文章、讲话就会带着真情实感,就能够或力求切中要害与实质。

  禹振华

  有些官员说出了老百姓爱听的话,因为他们“以人为本”,站在了群众的立场上。

  王子明

  改进文风,要从告别“秘书代笔”开始。领导干部写文章,写下的不只是文字,更重要的是思想、是主意、是点子。改进文风,肤浅还是深刻,刻板还是洒脱,让领导干部自己的笔头“说了算”。

  何解

  当记者多年,参加大大小小会议无数,听过很多领导讲话。有的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有的拿着秘书准备好的稿子一念到底,有的空话套话连篇,听众转身就忘,有的盛气凌人让人反感。

  也有一些领导的讲话让人印象深刻、听之难忘。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就是其中一位。他讲话,干部爱听,有真知灼见,不时引来掌声阵阵;群众爱听,没有空话套话,句句说到心里去;记者爱听,妙语连珠,可圈可点可用,令文字生辉,报道生色。他有些话,口口相传,个别竟成了顺口溜和“名言”,经常被济南的干部群众转述和引用。

  我发现,领导干部讲话想要受欢迎,一是会讲话,二是讲真话。

  会讲话,不一定要讲漂亮话。记者认识一位曾当过共青团干部的区长,自夸说他早已练就讲话的硬功夫,大会小会,从来不怵;讲一上午,意犹难尽。他以为会讲话就是能说会道,说漂亮话。我却担忧,不知他占用大家那么多时间,有多少话真正讲到了点子上。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写过一篇短文,批评一些干部不会说话,具体表现为“离了稿子不会说,交流性的话不会说,举例说明不会说”。这位区长,就是文中所批评的一类,“就像一个人去浇花,却哗啦啦地把水倒在花盆外面,还自鸣得意”。

  对一些谨小慎微、总怕说错的干部来说,会讲话是基本要求,讲真话则是高要求。会讲话需要能力,见出智慧;讲真话则需要勇气,见出境界。讲真话,是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体现。一个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干部,讲不出真话;一个没有高远境界、宽阔胸怀的人,不敢讲真话。记者曾接到某地群众反映政府强制拆迁的事,打电话询问该县一位领导,他打着官腔说:“我们这里拆迁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这样睁着眼说假话、说瞎话的干部多了,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设想,以此次改进文风为契机,领导干部都会讲话了,接下来该怎么办?记者不禁想起焉荣竹一年前的谈话,他说:“对个别干部来说,不是不善于讲,而是不善于听;讲起来不困难,听起来困难。”既会讲,又会听;既改文风,又改作风,这不是每个干部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吗?

  “能说不能做”与“能做不能说”

  本报记者 彭波

  在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中,最难采访的便是领导干部。不是因为他们说不出什么,而是他们能洋洋洒洒说上半天,最后却发现,其实什么都没说。

  这样的经历,在采访中曾多次遇到。

  有一次,我去某市发改委采访该市的交通建设,一位正处级领导接待了我。对方对这次采访很重视,准备了厚厚的发言提纲,并找了一间会议室,要专门“汇报工作”。

  我至今记得他发言的第一句话:“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接下来一个多小时里,他不断介绍交通对于城市的重要性,该市交通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各级领导是如何重视,省里领导对此有什么评价等等。我数次很不礼貌地打断他的讲话,请他谈一谈该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典型做法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但他听而不闻,坚定地按照他的思路继续“汇报”。最后,我无奈地合上了笔记本。因为我发现,他的讲话,只要换几个名词,几乎能用在所有行业上。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我所接触的领导干部中,几乎人人都有一手做“官样文章”的能力。有些干部私底下跟我交流,他们也很反感官话、套话,但是身不由己,“最重要的是让领导知道,你对这件事情很重视,首先就要在思想觉悟上体现出来。至于这件事情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那倒是其次了。”正是这种思想下,官话、套话、空话逐渐成为官场文风的典型代表。

  其实,讲官话的干部并非真的少才干、没水平。我认识一位主抓环保的副市长,他不仅对全市污染排放企业的情况了然于胸,而且对污染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等见解独到。每次和他聊天,我都能听到全新的、让人振奋的观点。但是我也参加过由他发表主旨讲话的会议,在会上,他一反常态,大谈“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而那些闪光的、充满创造性的观点,却一点也听不到了。

  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把他的好想法在会上讲出来?他想了一下说:“有些话能说却不能做,同样,有些事情能做却不能说。”这句话,一下子让我陷入深思。

  什么样的“嗑儿”最撩人

  本报记者 何勇

  东北地区,管谈话、聊天叫“嗑儿”。

  因为职业原因,经常听领导讲话,看各种材料;也经常听基层干部介绍情况。有的“嗑儿”听着,是如痴如醉,生怕漏掉一句,超过时间也爱听;有的“嗑儿”听着是如坐针毡,惟恐多听一句,甚至忍不住去打断。基层干部群众,最欢迎简短、实际、新颖的讲话,这种“嗑儿”极富创造性感染力。

  撩人的“嗑儿”,有这么几个特点。

  语言生动朴实,有泥土气息,能打动人,没有一句陈词滥调,这就做到了“实”。能唠这样“嗑儿”的干部肯定经常接地气。有一次到辽宁法库县采访新农村变化。一位县领导随口引用了新民谣:“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再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家和人富乐悠悠。”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描摹得让人身临其境。后来一了解,这位领导每周至少下乡一次,对农村情况滚瓜烂熟,农民想啥盼啥,了然于胸。

  带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这样的“嗑儿”才能闪现真知灼见——真思考,真调研,真情感,当然也是真内行。听过辽宁盘锦市教育局部署2009年工作的讲话,精彩处一字不落,全部记下。讲到“加强德育教育”,提出:“爱祖国要从爱家乡爱班级做起,爱人民要从爱父母做起。中小学生要做适量家务。父母过生日时为父母绘制生日贺卡。”讲话结尾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没有一句套话,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讲话者是盘锦市教育局长魏书生。

  角度新、思想新带出内容新;新思路、新经验形成新措施。具有创新精神的干部,多半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是天生的改革家。面对同样的工作、形势,有的思路、做法,经他们一讲,既能推动工作,又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只要有真思考、真行动、真落实、真创新,讲话、总结体现出来的文风,多半是吸引人的。在基层,这样“唠嗑儿”的干部不在少数。(记者 刘成友)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