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快就不要慢”
受全国建开发区热潮影响,清水河县未得到批复之际,让建筑商垫资建新区政府办公楼
张亮、云院祯到清水河县后清晰地感受到建新区的压力。
据他们介绍,2002年是全国建设新区、开发区的高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上到首府呼和浩特下到各盟市,几乎每个旗县都划定区域,进行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
当时,呼市下辖的9个区县均有开发区建设任务。作为呼市最穷的清水河县,建新区迁旧城已算起步较晚。
云院祯告诉记者,作为从乌兰察布盟划归呼市的三个县之一,另外两个县武川和和林格尔县启动很快,清水河县已处于落后状态。
闫耀是在2002年张亮他们之后被呼市下派的干部,当时任副县长。
闫耀说,作为外地的交流干部,本身压力很大,急于找到改变当地面貌的突破口。而在当时各地建设开发区的态势下,加上清水河的旧城现状,更是想要“撤旧建新”。
但县里仍有干部对此心存疑虑。
作为外派的干部,云院祯认为这是因为部分当地干部和群众因长期处在闭塞环境下,思想观念落后。据闫耀介绍,清水河县在划归呼市前,是乌盟的一块“飞地”,一年县里只开两次会。划归呼市后,县里干部常抱怨,工作太多开会太多。
张亮说,为了改变干部的发展思路,他和云院祯分别带队前往鄂尔多斯、乌海、包头等地考察开发区建设。
最终,这个建新城的决策在历时8个多月后于2000年,被清水河县常委会、人代会通过。
张亮和云院祯他们很快选择在现今宏河镇政府附近的空地上,规划5平方公里,作为清水河县开发区(即新城区)的地址。
在开发区还处于审批阶段,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还未得到批复,清水河县新区的建设便已于2003年开工。
“当时的风气是能快就不要慢。”张亮这样解释。
新区的首批工程是县委县政府的行政办公楼。资金来源是,承包工程的建筑商先行垫付。
时任副县长的闫耀说,当初率先兴建政府大楼,也是为了给社会和企业一个定心丸,让他们放心到新区投资。
“押宝”火电厂
只有大型企业落户新区才能提升人气吸引地产商;呼市给了一个上百亿的项目助力新区建设
清水河县2002年时的财政收入只有3200万元。而新区建设需要61亿元,如何筹措这一如同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费用?
这被当地部分官员认为,很不切合实际。
而张亮有自己的想法。他借用了山西长治原市委书记吕日周的话,要走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路。张亮认为,新区中一些开发项目能吸引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设资金。
对于新区建设资金的筹措,张亮他们想了三个途径:
一是县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向银行贷款;二是各单位积极向上级争取申请资金,解决本部门的办公楼建设;三是社会化融资,县里提供优惠政策,建筑商提供公共设施建设,他们提供土地政策,让其在新区做其他房地产开发。
同时,呼市也对清水河县实行政策倾斜,把该县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捆绑起来,投入到新区建设中。
当然,张亮也有他的担心。他担心,一旦新区人气不足,没有开发商看中,新区融资将是很大困难。新区也会变成空城。
而随之而来的火电厂项目,就成了张亮最终建新区的“押宝”对象。
据张亮介绍,时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牛玉儒给清水河县引荐了一个大投资商———香港华润集团。当时香港华润要与北方电力计划联合投资一座2×60万千瓦、4×100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大型电厂,投资总额达上百亿。
张亮认为,一旦火电项目落户新区,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巨大,一举可以解决新区人气聚集的问题。
而清水河濒临准格尔煤田,旁边有浑河,并且周边有多家消化煤灰的陶瓷企业,是火电厂项目的俱佳选择。
“我就是把宝押在火电项目上了。”张亮说。
被“错杀”的火电项目
恰逢中央2006年整治内蒙古违规电厂,清水河县的香港华润电厂也无法获批
张亮跟华润火电厂这个项目5年,有时3个月会去7次香港。2004年2月,华润电力的清水河项目获得国家专家组论证通过,当晚张亮连喝40多杯白酒。
也正因为有了华润的火电项目,一个鄂尔多斯的地产开发商对清水河县新区表现出浓厚兴趣,他愿意承包新区所有小区项目。
刘军是香港华润驻内蒙古的代表。他奉命来到这个北方的大漠城市,筹组先期的工程。开始,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很顺利,环保评估、用地许可、大型宣传牌制作等等,完成了工程上报所需要的60多个地方支持性文件和8个专题研究报告。
刘军说,清水河电力的前期工作在内蒙古是最扎实、获得各级批文最完整的项目,特别在环保方案上,“最后就等待国家发改委核批了。”
2006年,内蒙古发生新丰电厂的违规案。
刘军说,当年8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点名批评内蒙古违规建设电厂高达860万千瓦,并责成自治区主席和两位副主席向国务院作书面检讨。
2007年3月,国家“十一五”小火电关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清水河县的火电项目最终无法获批。
回忆往事,时任该县副县长的闫耀多少有些惋惜。他说,华润电厂属香港企业,比较正规,没有正规手续就不开工。假如他们像其他地方的电厂一样,未批先建,清水河新区也能随之建起来。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鹏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