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在重生中寻找自尊和自信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在重生中寻找自尊和自信
2010年05月12日 08:51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年前的今天,数万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于天地之间,我们常常思索,如何祭奠这些逝去的生命才能表达未亡人最大的哀思;两年过去了,答案只有一个———重生,让每一个卑微而高贵的生命都能快乐而幸福地生活。

  又是一年“5·12”。

  从空中俯瞰汶川,学校、医院、安置房的工地上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汶川重生的脉络清晰可见,强劲有力。我们几乎不能想象,这就是两年前那片被巨震瞬间撕裂的土地,那掊掩埋生灵的黄土。回忆灾难,艰难异常,但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群群不屈的人们,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在灾区大地上描绘着一幕幕山河重生的画卷。在地震发生两周年、对口援建工作开展一年多时间的今天,震中汶川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5·12”,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一个考验我们承受力的节点,一个城乡从灾难走向新生的节点。在此之前,生活平静如常,在此之后,山河移位,惨烈不可想象,但炎黄子孙守望相助之情感天动地。两年前的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5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粤、苏、沪、浙、京、辽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又建立了3000亿元的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尤其是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努力压缩本地行政开支,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祭前夕,我省援建汶川县的702个项目全部开工,竣工项目已近九成,测算总投资82亿元的援建资金已到位77.8亿元。

  两年前的今天,数万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于天地之间,我们常常思索,如何祭奠这些逝去的生命才能表达未亡人最大的哀思;两年过去了,答案只有一个———重生,让每一个卑微而高贵的生命都能快乐而幸福地生活。事实证明,“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在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在援建人员以及当地官员不舍昼夜的拼搏下,我们没有辜负灾区人民一片赤诚的希望。然而,与单纯“输血”相比,强大的“造血”功能才是灾区获得新生、重塑信仰的关键。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灾区,不论是农民群众,还是地方政府,在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及家园重建基本完成后,他们最盼望的是能够得到产业扶持,以增强“造血”功能,让农民群众能够尽快还清建房贷款、增收致富,地方经济能够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重生,意味着“输血”与“造血”并重。近日,成都金堂淮口镇,我省援建汶川的最大产业扶持项目“广东—汶川工业园”正式开园,并“迎娶”了首批入园落户的5家企业。把援建者的援建和接受方的经济发展,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一起打造,这是新的眼光,使得援建已经不是单一的流向,而是互惠互利的“共同造血”。

  重建工作之繁之重之难,不亲临灾区,外人无法想象。然而,重生的力量正在破茧而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种进步,包括人的理性的成长,生命的坚韧。当一座座学校、医院、民房落成后,当援建队伍陆续撤走,灾区干部群众会渐渐走出聚光灯,回到常态的生活轨迹。那个时候,他们要努力靠自己的双手经营自己的家园,并在这种努力中,寻找到自尊和自信。或许这正是汶川重生最大的力量。南方日报评论员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