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川西明清风格建筑拔地而起,一扇扇雕花木门齐列两旁,一处处别具一格的历史遗存建筑“重新”映入眼帘……明天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的纪念日,昨天,记者在汶川水磨镇看到,这座曾在汶川大地震被严重损毁的著名羌族古镇已经“复活”,并新生为一个既有历史底蕴、文化魅力,又有舒适、美丽生活环境的绿色家园。
据介绍,大地震使千年古镇水磨“家园不在”,特别是包括禅寿老街在内的一批历史遗存几乎“灰飞烟灭”。恢复重建的重点,就是抢救和保护这些羌族特色遗产。
援建团队特地请来打造洛带古镇的大师做整体设计,到1995年地震后修复的丽江古城参观取经等,最后确定采用“复原再生、恢复重建和立面改造”3种模式,对禅寿老街实施大规模重建改造。通过恢复大夫第、万年台、字库塔等历史遗存建筑,新建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
大夫第是清朝老宅,援建人员到档案馆查阅资料,找老照片,然后请古建筑专家恢复还原。新建的大夫第保持当年的风貌,恢复重建了二进四合院布局,由前厅、正厅和左右厢房组成,门楼式(中高侧低)悬山顶,穿斗式梁架,四水倒塘的天井,再现了禅寿古街建筑曾经的辉煌。
水磨镇新建的居民安置小区“水磨羌城”,也是富有羌族风格的建筑,170栋单体建筑,具备了羌寨建筑“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综合建筑特点,在传承并发扬了羌寨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
“重建后的老街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商铺,人人有就业!”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震后恢复重建不仅有效抢救和保护了羌族特色遗产,还通过规划引领,解决了居民的长远生活、就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告诉记者,羌族特色遗产在汶川大地震中所遭受的损毁,远不止水磨一个镇,羌族集居的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等5县,在有效抢救和保护羌族特色遗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共同提出了《关于共同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倡议》,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下,建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轮值联席会议制度,保护和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行动,统一规划,力争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羌族文化抢救、名录和研究传播平台建设,用5年时间初步完成挖掘和传承机制建设,到2019年,使汶川县珍贵、濒危的羌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羌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体系。(江跃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