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期紧,180天要完成164套共1.8万平方米房子的修建,我们平时都是加班加点,节假日就不休息了!”四川省青川县平安小区建设工地上,指着远处塔吊旋转、工程车来回穿梭的火热场景,现场排查安全隐患的安全员曾令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在这一天上午九点整,浙江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在乔庄高中的建设工地上,举行了“宁波援建青川县城大决战宣誓仪式”。
两年前的6月5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5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粤、苏、沪、浙、京、辽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又建立了3000亿元的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把灾后重建作为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尤其是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努力压缩本地行政开支,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辽宁对口援建四川安县指挥部总指挥张征感慨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一个地方有困难,集中全国力量帮助,重建就容易多了。这种体制机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到。”
据四川省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援建省市与四川地震灾区签订协议援建项目3118个,到位资金415.2亿元;开工2831个,其中完工1555个。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协议引进项目420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确定援助项目291个,到位资金41.2亿元;开工87个,其中完工3个。
现在,按照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部署,今年5月12日将是对口支援工作“基本完成”的最后期限。在这冲刺时刻,《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四川省北川、青川、汶川、绵竹等重灾区调研灾区援建的最新情况和实践经验。
援建“群英图”
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告诉本刊记者,宁波对口援建青川县县城乔庄镇和黄坪、瓦砾、茶坝三个乡,其中困难最大的是青川县城。由于重建方案批复较迟,青川县城的建设时间只有短短15个月,而且还需要腾挪数千套板房,任务极其艰巨。
史济权说,“我们用宁波人的智慧和勇气,只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高质量编制完成了县城规划;半年时间就腾挪了5000多套板房,确保20个县城项目全部开工,创造了宁波速度。”今年8月底,20个县城项目可全部完工,确保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调研时将此项目评价为“奇迹工程”。
面对已投入使用的乔庄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设施齐全、标准一流,学校操场为塑胶地面。该校副校长黄朝明由衷地感慨:“没想到宁波援建者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建起这么漂亮的学校,而且是抗震8度设防,现在学校师生再也不用担心地震了。”
绵竹市汉旺镇是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受破坏最严重、人员伤亡最多的一个乡镇,震后全镇瓦砾遍地,一片废墟。《瞭望》新闻周刊日前在汉旺采访时看到,汉旺镇老城钟楼的指针依旧定格在14时28分,但距此往南2公里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有一排排新建的漂亮住宅,有宽阔的柏油马路,还有现代化的医院和学校……一座由江苏无锡援建的汉旺新镇已拔地而起。
无锡市对口援建现场指挥组总指挥长王学芯说:“为了在今年5月12日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由无锡援建的18个在建项目今年春节期间全部没有停工。”本刊记者看到,无锡对口援建指挥办门前的倒计时牌上的日程表显示,汉旺新城的各个项目,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4月30日前,所有38个工程援建项目中除第四批安置房项目外,其余37个将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汉旺新镇城市功能基本形成……7月31日前,无锡援建所有工程项目的审计和决算全部结束……
在汶川县水磨镇,耸立着藏羌汉风格的水磨中学,寿溪湖畔的休闲旅游区初具规模,融入佛山建筑风格的“禅寿老街”已基本整修完毕。3月31日,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78个工程项目整体移交,比国家要求的时间提前了半年。这个速度的取得来源于援建者与建设者的超常付出。
佛山对口援建水磨工作组组长刘宏葆介绍说,过去水磨镇全镇有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佛山援建组来到水磨镇后,提出“搬迁工业企业,重树生态水磨”,利用当地地形打造寿溪湖,新建了16万平方米的水面和14万平方米的绿地,鼓励当地居民发展旅游商贸业。现在,一个既能帮助当地居民增收,又能为外地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区正在兴起。
“输血”与“造血”并举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灾区,不论是农民群众,还是地方政府,在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及家园重建基本完成后,他们最盼望的是能够得到产业扶持,以增强“造血”功能,让农民群众能够尽快还清建房贷款、增收致富,地方经济能够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值得欣喜的是,“输血”与“造血”并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正是各援建省市普遍注重的援建内容。
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举例告诉本刊记者,针对青川发展工业“无地可用”的状况,指挥部创建“飞地园区”建设模式,在广元市打造了“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目前已经吸引了16家浙江企业入驻,总投资21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利税超亿元,还可解决5000人就业。
另外,指挥部根据青川生态条件好的实际,投资1亿元创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受灾农户发展生态养殖和茶叶、木耳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同时,扶持“川珍实业”、“七佛贡茶”等龙头企业,在浙江开通了青川农产品和药材“绿色通道”,133家卖场和超市帮助销售青川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辽宁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韩克亮说:“我们把安县作为辽宁的‘第45个县’进行全方位对口支援。投资2.09亿元,用于“辽安工业园”建设标准厂房、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仅作为园区主力的辽宁华晨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园项目投产后,就将实现年产值127亿元,必将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
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上海市,将打造10万亩生态农业集聚区作为产业援建的重头戏,并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负责实施。园区聚集区涉及都江堰12个乡镇,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苏州援建者巧妙地在孝德镇灾后重建中巧妙改造贯穿场镇的臭水沟,将苏州元素和绵竹年画元素融合其中。新建的“苏州水街”能容纳60多户商户,成为孝德镇的中心商业区,既为附近安置房住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配套设施,又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
对口援建绵竹市的江苏援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亚平说:“在对口援建之初,江苏省就把灾区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增强其‘造血’功能。一方面,我们强调把江苏的技术、产业转移,使绵竹的农村有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城市有对口合作产业园;另一方面,对于年画、乡村旅游等富有绵竹地方特色的资源,我们又不遗余力地恢复并进一步发掘其内涵,使之从资源变成产业。
软硬结合智力援建
在四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中,各对口支援省市在加快民生项目、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产业援建的同时,着眼长远,将“硬件”与“软件”结合,在灾区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支援力度。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医、支教、支农等办法,进行传、帮、带,为灾区培养了大量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技术人员和各级干部,给予受援地区有力的支持。
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党委副书记赵克告诉本刊记者,援建以来,指挥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0项人力、智力对口支援计划,目前已联系省内有关单位派出30多批、2200多人次,省内数百家单位与青川相应单位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加大对青川县支医、支教、技术培训、科技帮扶等援助力度,助推青川科学发展。
“我们来青川后,发现青川的很多基层干部对发展信心不足,甚至存在悲观情绪,认为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难以追赶。”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综合组组长顾承甫告诉本刊记者,在指挥部开展的“青川千名干部培训工程”中,“我们首先告诉他们:浙江也缺乏资源,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的总体经济实力例如GDP还不如四川。发展主要靠思路和创新,有了路子才能发展,而不是有了钱、有了资源就行。”
他举例说,在去年6月的一次组织青川科级干部到浙江的培训中,援助组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两个县,一个是安吉县,这是一个山区县,生态条件很好,没有盲目发展工业,而是坚持“生态立县”,同样实现了强县富民的目标,目前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是青川的近5倍;另一个县是嘉善,是浙江最靠近上海的一个县,木材加工等工业经济发达,虽然跃入了全国百强县,但是,嘉善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昔日的“鱼米之乡”却出现安全饮水困难,为此,当地不得不投入20多亿元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这次实地对比参观培训,对青川参训干部思想观念震动很大。”顾承甫说,青川干部从中不但树立了信心,更拓宽了视野和眼光,“智力援建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青川基层干部的发展信心,开拓思路和眼界,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文/记者 杨三军江毅苑坚侯大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