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绵阳5月6日电 题:精神家园重建驱走地震阴霾
作者 杨超
“今年9月底,我们将搬进这里开始新的工作。”望着北川新县城里由山东援建的县文化中心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李春心存感激、深感欣慰。
“5.12”大地震中,北川县图书馆彻底被毁,馆长李春在废墟中掩埋了70个小时才得以获救。相比身上的伤痕,所有馆藏图书和珍贵资料全部毁坏更让她感觉心痛。
去年7月,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北川图书馆在永昌镇板房区建立并对公众开放。虽然这个条件简陋的图书馆藏书只有1万多册,但却成了当地民众和援建人员的一处“心灵港湾”。李春再次在忙碌中感到了内心的充实。
“我们新建的文化中心设有图书馆、文化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和档案馆。四个馆既功能复合,又相对独立,真漂亮!”说到这个新“家”,李春如数家珍,兴致勃勃。“通过读书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振奋精神,积聚力量,投入家园建设之中。”
“通过灾后重建,绵阳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跨越了二十年,将跨入西部文化强市行列。”绵阳市文化局局长马宗舜介绍说,全市灾后文化重建或改扩建项目点共计6507个,建设总面积304.4万平方米,总投资43.5亿元。目前,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得到逐步完善。
灾后重建,文化不能缺位。两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将科学重建、健康安全、文明和谐、知恩感恩的教育内容融入精神家园建设中,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灾区民众走出地震阴霾。
北川羌族自治县关怀办,这个中国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担负了实施心理抚慰,宣传解释各项政策,督促各类抚慰金、救助金落实的职责。 “关怀办”主任王光琼说,“我们采取经济资助、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等方式,用关怀抚平悲伤痛苦,用真情融化心灵坚冰。” 据介绍,“关怀办”成立以来已为灾区民众提供服务2000多人次。
灾后重建中,绵阳市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灾后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措施,出台了关爱基层干部的政策,深入基层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模范集体和先进人物,引导灾区民众勇敢面对困难,重建美好新家园。
绵阳市打造的文化精品工程——大型舞剧《永久北川》所展示出的人间大爱,深深打动了正在此间参加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的600多位代表。作为羌族历史上第一部舞剧,《永久北川》已在全国范围内上演了26场。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震后羌族人民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位观众满含热泪说。(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