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致当地公安部门损失重大 58位民警受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玉树地震致当地公安部门损失重大 58位民警受伤
2010年04月27日 12:1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穿橙色服装的是消防特勤队伍,穿绿色服装的是公安边防医护队,穿蓝色警服的是公安特警,穿反光背心的是交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已经有3个派出所、13个警务室开始运行了,今天还要进一步增加。”4月21日一早,结古镇玉树州军分区院内的抗震救灾指挥部里,社会治安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来自公安部门的权威消息称,灾区治安秩序平稳。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公安机关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公安机关没有接报玉树灾区刑事犯罪、重大交通事故和治安事件,整个灾区都在投入紧张有序的救援工作。”

  玉树发生地震后,公安部迅速统筹全国资源,强力指挥调度,第一时间调派公安消防特勤队、公安边防医疗队、公安特警队赶赴灾区。截至17日上午9时,已有青海省内外公安消防官兵1483人、公安边防医疗队官兵173名、公安特警队员740人抵达灾区。

  这三个警种分别身着橙色、绿色、蓝色三种警服。穿橙色服装的是消防特勤队伍,穿绿色服装的是公安边防医护队,穿蓝色警服的是公安特警。

  “这次救灾按照国家突发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时间组织三支专业力量,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合理配置。”武和平表示,在一线,消防特勤救灾,边防救治,公安特警则维护灾区秩序。数百名公安特警分布在金融网点、物资仓库、要害机关等国计民生要害部位,执行巡逻警务。

  据介绍,截至17日16时,公安特警共出动警力3880人次,承担了灾区巡逻防控、重点目标守卫、救灾车辆疏导等任务,有效地维护了灾区的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

  此后,随着各地赶到玉树灾区的救援队伍越来越多,疏导交通秩序的压力增加,公安部门又调集玉树周边地区及省外交警紧急增援。大批身着反光背心的交警出现在路面指挥疏导,全力缓解交通堵塞。

  4月17日上午,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公安厅副厅长刘天海介绍了指挥部社会治安组的四项重点工作:投入警力全力施救,投入物力支持抢险,全力以赴强化交通疏导,昼夜巡逻值守维护社会秩序。

  关于最后一项工作,刘天海说:“组织力量,不分昼夜,全力做好灾民临时安置点、医疗救治点、物资分发点、金融网点、油气站库、单位店铺、城市街面的安全守卫工作;严厉打击哄抢救灾物资、盗窃灾民财产等违法犯罪活动,为抗震救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瞭望》新闻周刊获悉,玉树当地公安部门在地震中损失重大,州公安局治安大队负责人遇难,58位民警受伤,其中重伤8人,全州公安机关几乎每位民警都有家属伤亡。但整个部门仍迅速高负荷运转起来。

  据了解,州公安局第一时间清点了枪库和民爆炸药,并安排专人看守。当地看守所关押了100多名在押人员,地震发生后均被平安转移,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没有任何人员脱逃。

  外地支援的特警和公安民警抵达之后,担负起大部分社会治安维持工作。4月18日,据公安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有关人员介绍,来自甘肃兰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和甘孜州公安局特警支队的470名救援特警队自15日凌晨抵达玉树地震灾区后,立即担负起结古镇社会面巡逻防控、重点目标守卫、交通秩序维护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截至17日19时,共营救伤员7名,调解纠纷31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名。

  甘孜特警中包括数十名懂藏语的队员。在聚集了最多受灾群众的格萨尔广场和牦牛广场,随时都能看到其身影。他们发挥语言优势,一边救助伤病员,一边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同时做好各类车辆的疏导工作。

  4月21日,青海省公安厅维护抗震救灾期间社会治安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部署,将采取多项措施维护好灾区的社会稳定。其中包括:坚持突出重点、以面保点、强化重点部位巡防、重点目标守护、重点物品管控、重点阵地控制和重点问题整治,从严从紧加强社会面管控;针对当前本地社会治安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面巡防控制,提高易发案时段、部位的见警率;严厉打击涉灾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等。

  据悉,最先驰援灾区的警方救险人员来自四川甘孜、阿坝地区,以及临近的甘肃、宁夏、重庆等省区市,大部分曾参加过汶川抢险救援。“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公安、消防、特警、边防部队都积极请战,各个警种各司其职,已经做好准备,”武和平说,“备勤力量是充足的,根据工作需要我们会再增援。”□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