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玉树悲恸中坚强前行 见证中国"微"力量壮大(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劫后玉树悲恸中坚强前行 见证中国"微"力量壮大(5)
2010年04月22日 1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断裂带上的县城

  对于来自印度板块的撞击,玉树,这个坐落于“断裂带上的城市”,没有做好准备

  文/梁嘉琳

  共同立足于相对活跃期的巴颜喀拉地块,共同感受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山麓的撞击,共同山崩地裂,共同残垣断壁,共同子散妻离⋯⋯如果这都算是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共同点,那么鲜为人知的是——

  这两个县城,都“不可避免”地建立在地震能量迸发的断裂带上。

  青海南部重镇、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长达20米的地表地震断裂带穿城而过。经浙江、甘肃两省地震局专家勘查,建立在断裂带末端的赛马场附近房屋,仅剩断壁残垣。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分布图”,震中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几率较大。中国地质大学万天丰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周围都是山地,玉树州府只能建设在较为平坦开阔的断裂带上了。”

  人祸可防,天灾难测。在万天丰眼中,作为玉树地震“元凶”的印度板块,是块蠢蠢欲动的尖长三角形。

  “以南极点为中心,全球四大板块都在向北运动,就像用刀剖西瓜,几瓣一下子裂开了。”万天丰是研究构造地质学50余年的大学教授。他以手掌为陆地,以指缝为地裂,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比划着。

  如果地球的经纬线是道路,印度板块就像“一辆轮胎损坏的汽车”,左扭右扭地往北挤压,东边犄角的力量稍微大一些,东北方成弧形的玉树—鲜水河—龙门山断裂带就容易发生地震,“上次往东挤得比较厉害,汶川就发生地震了;这次往北挤得比较厉害,玉树就发生地震了”。

  按照地球生命的长度,任何岩石,都扛不住板块运动作用力。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网站介绍,甘孜—玉树断裂带发育于距今2.5亿至2.03亿年的中生代三叠纪,而直到晚新生代——地质历史的最新阶段,距今亦有上百万年——才活动剧烈。

  “因震生裂”的固有观念也在玉树地震中被推翻。即便在地震的平静期里,岩石也会产生众多微小破裂使得地表重力值下降,流水渗入造成导电性增加而磁性减弱。岩石挤压后,地下水位产生变化,温室气体和惰性气体挤出地表,局部温度可升高5℃~9℃。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老专家强祖基就曾运用热红外辐射遥感影像观测这些变化,创造迄今国内地震短临预报最高水平——当然,准确率只有3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玉树断裂带并非处在“撞击最前方”。比玉树更接近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边界的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此次则并无大恙。“能量是跳着走的。如果一块岩石被压得很紧,或者里面有充填物,就能把能量传导给别的岩石。”

  而西部地区的地壳中部(震源所在处)存在“低速高导层”,其岩石裂缝和水分多,地震波传播速度变低、导电率变高,“稍微有点板块作用力,就会在已有断层上产生岩石破裂”。这也就解释了地壳不存在“低速高导层”的江西、福建、广东沿海少受震灾袭扰的现象。

  根据全国上千个台站分布,国家地震局通过地震仪测得数据编制成表,在震后数秒计算机测算出震源、震级。1975年成功预报的辽宁海城地震,也是因为“震群型”由弱渐强,呈正态分布。然而,玉树地震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此类四级以上地震每年在中国大陆上万起,即便危如累卵也难以断定因果关系——“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在我国大陆占到59%,而 “群震型”地震仅占14%。

  要实现日本的“震前预警”,为断裂带旁的楼房、列车提供至少10秒的逃生时间,仅监测台站密度最高(几十公里一台)的北京等大型城市达标,而部署在中国西部的台阵将捉襟见肘。在意大利取得地质学博士后的李红谊回国后,曾前往青海西宁以南100余公里的牧区,每天驱车上百公里放置地震仪。“其中包括一些风沙漫天的无人区。”李红谊介绍。

  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部强震带,位于断裂带上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地区,曾分别于1923年、1973年爆发7.25级、7.6级地震。而整个青藏高原,因两大板块碰撞而生,被地质学学者视为“研究大陆地壳的天然实验室”。

  只是,从“测量”到“预测”,一字之差,千里之遥。 ★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