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受到高生活成本挤压,精神上缺少成熟的价值观,我们电子信箱的来信中,一位自称“中等收入者”的读者,诉说了自己物质、精神的状态,以及自我认同的种种困惑。
实际上,这样的困惑,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面临的普遍困惑。一系列调查显示,中间阶层的幸福感较弱,“孩奴”、“房奴”等种种讨论,应运而生。而物质生活上的不确定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向上流动的渠道不够通畅,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趣味,未能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等。
如何保证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提升其幸福感?如何促成中等收入群体在文化、社会上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本期“时事观察”,继续聚焦这一新兴人群。
让中等收入群体更稳定更轻松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稳定和轻松,政府有责任,中等收入者自身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现阶段需要多层次完善分好 “蛋糕”的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对中等收入者的认同度不高,其中有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有中等收入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
我们收入分配改革思路是“提低、扩中、调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国际治理经验来看,政府最有效的作用领域在于“提低”,比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次有效的作用领域在于“调高”,而“扩中”的效果最不直接,因为“扩中”不是靠政府直接发钱,而是要靠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高。换句话说,农民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成为中级以上的技术工人,才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者。所以,“扩中”的效果比较慢。目前政府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别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特别鼓励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其实都是“扩中”的有效措施。
然而,在我国认同自己是中等收入者的群体中,怨言也逐渐增多。一方面与房子有关,房价的确上涨太快,许多中等收入者都宣称自己成了“房奴”;另一方面与轿车有关,油价和停车费也迅速上涨,许多中等收入者都宣称自己准备弃车乘公交上下班。近年来全球都出现类似的中间阶层的忧虑。金融危机前年收入在2.5万到7.5万美元的美国人当中,50%的人表示他们对个人财务状况感到“担忧”,10%的人表示“很担忧”。金融危机后,美国中间阶层房地产价值大幅度缩水。
以往的经验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与经济周期有关,经济上升期比例就高,经济下滑期比例就低。中国目前的高房价和高物价,一方面造成中等收入群体的缩水;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等收入者的生活质量。所谓挤压中间阶层,就是客观上使得中等收入者在减少,主观上对中等收入者的认同率进一步下降,这种趋势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来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是花得好。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有四个: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士,形成一个高效的职业社会;二是鼓励创业,打破垄断,减少巨富,让更多专业人士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着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除了这些重点以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减税的焦点也不一定就是提高个税起征点,也可以在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除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切实控制房价以外,中等收入者也是可以自我释压的。比如如何减少“房奴”?一般说来,房贷超过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40%才能称之为“房奴”。拒绝“房奴”,可以选择租房。以北京市为例,目前租售比已经达到1∶600—1∶1000,租房肯定比买房合算。所谓租售比是指每个月的月租与房屋总价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租售比1∶300以上,中等收入者买房合适。1∶300以下,中等收入者租房合适。不能把买房作为住有所居的唯一选项。
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稳定和轻松,不仅政府有责任,中等收入者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政府有责任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能让财富成为群众的负担,不能让中等收入者成为“房奴”和“车奴”。中等收入者不能只等靠要,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未来创造比制造更加重要。企业也要让中等收入者更多分享发展的成果,适度共享企业的利润。上述三方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现阶段只有多层次完善分好 “蛋糕”的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者做大“蛋糕”的积极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