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51年来首次四月中旬降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湖北襄樊51年来首次四月中旬降雪
2010年04月15日 07:48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创下了襄樊气象的新纪录:早上,枣阳纷纷扬扬的小雪,下了两个小时,气温降至1.1℃。宜城、保康、老河口3地,昨天早上也普降雨夹雪。

  这是自1959年襄樊市气象台有气象纪录以来,首次出现4月中旬下雪。

  这一个多月,沙尘、阴雨、飘雪、惊雷轮番而至。这诡异的天气刚一出现,就出现了搞笑的网络语言:“今天冬天。明天春天。后天夏天;昆明四季如春,武汉春如四季。”

  刷新最晚终雪纪录

  昨晨,有市民向本报打来电话说,昨日上午6时38分,枣阳城区飘起了小雪,草地上积起一层薄薄的雪,与盛开的桃花相映成趣。

  襄樊市气象台气象专家介绍,4月飞雪不常见。他们查阅了气象历史纪录发现,自1959年有纪录以来,4月飞雪只出现了4次。

  这4次纪录分别是:1963年4月7日、1969年4月3日、1972年4月1日和2日、1987年4月1日。“但4月中旬下雪,这是51年来第一次。”气象专家说,这意味着,襄樊最晚终雪纪录将是4月14日。

  专家说,4月份,冷暖空气在襄樊上空交汇频繁、激烈,气温大起大落,但今年的“跌宕起伏”尤为剧烈。此次降雪的原因主要是:冷空气实力很强,最低气温下降过大。

  据了解,4月中旬常年平均气温为16℃,昨日的平均气温只有5℃,降温强度之大、低温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

  市区昨降下冰雹

  昨日凌晨4时43分开始,伴着小雨,襄樊市区两度降下了冰雹,持续了1个多小时。冰雹最大直径2毫米,如绿豆大小。

  7时02分开始,市区又下了半个小时冰粒,最低气温一度降至3.2℃。

  因冷暖空气剧烈对抗,昨日凌晨,市区和南漳还出现了雷暴强对流天气。

  昨天白天,寒风突至,凄风冷雨,仿如冬天。商场里,夏装已经上柜;路上,行人穿上了棉袄。屋里屋外,相映成趣。

  昨日,因降温而感冒的市民明显增多,不少网友的QQ签名更改了诸如“抑郁”等字眼。药店店员告诉记者,买降压药的老人也增多了不少。

  低温天气过程,也给正在生长中的花草树木带来了不利影响。

  气象专家表示,没想到,这场冷空气来势凶猛,强度比预想的大很多。

  昨日最低气温3.2℃,最高气温6.2℃。和前一天相比,气温又下降7℃多。

  入春天气“四季轮回”

  本周,襄樊仿佛又回到了冬天。而3月中旬至今,襄樊气温忽高忽低,这让人不禁感叹,这还是春天吗?

  最近,网友们也应景流行起“今冬明春后夏天,襄樊春如四季”的网络语言。

  让我们看看这奇怪的天气:

  3月上旬,连阴雨(雪)天气维持了8天。中旬天气以晴为主,回暖迅速;

  3月19日,市区最高气温27.3℃,破历史同期最高气温记录,仿佛进入初夏;

  3月下旬,气温升高,又回到了春天,气温保持在12至13℃,漫天沙尘来袭;

  4月份,按照往年,早该穿衬衫T恤最多加件薄外套。清明小长假后,最高气温一度达到25℃,太阳有些烤人;

  可是第二天开始,又狂风大作,湿冷的小雨带走了暖和的春天,让人冻得直缩脖子……

  今年的4月,春如四季,让人弄不明白。

  春季步伐格外曲折

  气象专家表示,极端天气频发并非襄樊独有。今年以来到现在,北方大雪、西南大旱,全国很多地方气象数据都突破了历史极值。

  据分析,去年6月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减弱,但它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由于海水温度升高,大气能量增加,空气交汇剧烈,大气环流变化整体不正常,全球范围内的灾害天气随之增多。

  专家认为,这和温室气体、人类活动不无关系。

  中央气象台专家表示:今年的春季来得晚,来得特别曲折,这与2009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偏强有关。

  去年12月以来,整个北半球从美洲到欧亚大陆,都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雪,且仍在持续。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极冷空气的位置主体大范围向南扩散,冷空气一股一股地影响我国偏北和偏东地区。因此,强冷空气一波接一波,目前还处在调整过程中。冷空气反复折腾,使得春季的步伐格外曲折。

  “倒春寒”来汹汹去匆匆

  倒春寒来也汹汹去也匆匆,阴冷的日子今天结束。根据襄樊市气象台最新预报,今天开始逐渐升温,襄樊最低气温3℃,最高气温有望达到18℃。

  气象专家介绍,此次“倒春寒”来也汹汹,去也匆匆,未来两天晴天到多云。今天早上气温虽然只有3℃,但白天升温趋势明显,高温可能直逼18℃。明日最高气温冲至23℃。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耿琳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