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5)
2010年04月12日 04:33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奇迹——共同的坚持,从死神手中夺回115条生命

  4月3日18时,王家岭矿总排水量达到9万多立方米,逐渐接近了13万立方米的预计透水量,井下水位已下降近6米。

  指挥部下达冲刺命令:4日凌晨,至迟中午,必须实现下水救人——

  此时,地面也做好了接应的各种准备。153台救护车在井口等待着,离现场最近的4家主要医院里153张病床已经准备好。医护人员日夜待命。

  4月4日,王家岭矿难抢险救援进入第8天。晚上10时20分左右,在回风巷道,监测井下状况的救护队员郝喜庆发现巷道深处的水面上有光点晃动。他以为自己看错了,揉揉眼再看,果然就是灯光。

  “有人!”他兴奋地抓起电话,消息传到了地面。

  在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电话那边疾速地汇报着。省委书记张宝顺要求:“赶快核实!”

  按照图纸,回风巷道所处的位置最低,最不可能有人存活。但,就是这里传来了生命的讯息。

  负责回风巷道排水的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此时也在井下,他也不敢相信,举起矿灯走到水面,挥灯在空中画了个圈,里边水面上紧跟着也画了个圈。“确实有人!”

  “马上进去,赶紧救人!”早就部署好的各个救援环节立即全部调动起来。

  王家岭透水事故井下救人行动迅即展开!

  汾西矿业救护大队大队长陈永生立即带着23名救援人员从回风井入井,徒步奔向北回风巷掘进头救援地。

  大家身背氧气瓶、备用呼吸器,手持探险棍,兜里装着营养液、蒙眼罩,总共约50斤重的物品,踩着湿滑的台阶、顺着约摸25度的斜坡奋力前进。救人心情急迫,这段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救援大军只用了20分钟就赶到了。

  巷道深处水面上矿灯晃动越来越快,大家更加兴奋起来。皮筏充气、挪入水中,几乎在转眼之间救护队员王根生快速爬上皮筏,与另一名救护队员两人划皮筏直奔光亮而去。

  水面离顶板有1米的距离,他们只能匍匐前进。划了一段水路,水位更高,皮筏已接近巷道顶板,无法穿行。两人急中生智,把皮筏放掉一些气,趴着勉强通过。

  近了,灯光近了!只见两辆漂浮的矿车里,分别蜷缩着4个人和5个人,抬起头,九双眼睛都瞪得大大的。

  困在里面的孟小兵和工友们看着救援队员艰难挤过巷顶,说道:“你们慢点,不急,等水位落落再过来吧,我们还能等!”

  王根生和队友毫不犹豫,干脆跳下水,涉水奔向被困矿工。

  王根生与同来的那名救护队员利用救生圈,连拖带抱,将孟小兵和另两名工友搁在了皮筏上。留下队员陪伴剩下的工友,王根生跳上皮筏奋力向外冲去。

  皮筏接近“岸边”时,担架救护队早已守候在巷道上。看到橡皮筏由远而近,“把灯关上!把灯关上!”大家喊道,为了防止光照刺伤获救工人的眼睛,300号人齐刷刷地关闭了头上的矿灯。

  近了,近了,看清了皮筏上躺着的工人,“哗!”巷道里所有人鼓掌、跳跃,泪水从每一个人的脸庞上“唰”地流过。

  八天八夜。多少艰险,他们等的就是这一刻;多少牵挂,全国人民盼的就是这一刻!

  “愣着干啥,快抬人啊!”不知谁喊了一句,大伙儿这才冲上前,七手八脚将孟小兵三人分别抬上担架,蒙上眼布,盖上棉被。

  一场生命的接力开始了。几乎不用指挥,早已编队的救援人员分成9个6人小组,4人抬担架,2人护卫,300米的巷道上靠右侧一路小跑直奔升井底。

  在那里,又有30人的队伍分组负责把获救工人抬上绞车升井。

  绞车迅速升井,井上一片欢腾!一片欢呼!

  一阵清凉的风吹到孟小兵的脸上,虽然蒙着眼睛,但他意识到自己重新回到地面了——坑口吹来清新的风是每次下班升井后最让孟小兵感到愉快的。

  而今天的春风不一样,他有一种重生的幸福。在受困的巷道内一直没哭过的孟小兵,落泪了。

  时间定格在4月5日凌晨1时左右。生命的接力棒传递到白衣天使手中。早已等候在坑口的医护人员协助担架员将孟小兵等9名获救工人逐一抬上车,挂上输液瓶,直奔离得最近的山西铝厂职工医院。沿途40多公里的道路,200多名警察值勤,实行了严格的交通管制,确保这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从被困人员出井、运送、医院治疗、转运治疗,生命的接力环环相扣、缜密衔接。

  从孟小兵出井到1时24分进入山西铝厂职工医院病房,走过崎岖的山路花费不到1小时。车停稳后,医护人员赶紧推着担架车迎上去,后车门打开,大家合力将获救工人转移到担架车上,再通过走廊、到电梯、进入3楼的病房,这个过程,用时仅4分钟。

  “这是一场与时间争夺生命的战斗!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能让生命延续!”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冲到门口迎接的医疗专家副组长、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刘强说。

  第一批9人被救的消息振奋了小山沟里5000多名参与救援的人们。在那里,人们哭着、笑着,呼唤着,遇到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只要四目对望,就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紧紧相握,不需要任何言语。

  179个小时,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呀!但救援人员相信:还会再有奇迹发生!

  奇迹果真又发生了!

  上午8时30分,救护队员乘橡皮筏进入辅助运输大巷侦察,在“生命之孔”曾经传递生命信息的地方,准备救助第二批受困矿工。

  由于巷道内水面以上高度受限,救护队员无法进入,只好返回,但是看到前方有数盏矿灯发光。指挥部下令:继续加大排水力度,降低水位,争取尽快进入搜救。

  9时许,救护队员再次进入。井下瓦检员向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报告:检测仪器显示,目标巷道里氧气浓度仅为16%,而瓦斯浓厚上升到了2.6%。瓦斯浓度一旦超过5%,就可能产生爆炸。

  是撤退还是继续前进?这是个艰难的抉择。指挥部里的专家们在激烈地争论着。

  经过分析认为,氧气和瓦斯的监测结果有时会有误差,在巷道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检测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井下的大系统没有出现变化,因此井下的空气也不应该发生大的变化;氧气浓度一旦低于17%,人就动弹不得,但目前井下的救援人员仍很正常。这说明,检测的数据可能有问题。

  指挥部当即拍板:继续前进搜救被困人员!不过,搜救队伍加上了更严密的防护措施,并派出另外两组救护队员接应。

  水下的各种被毁设施也很多,他们不得不派一个人在前面用棍子清理障碍物;向前划进的同时,还要检测有毒气体。在越过了大面积的水面后,因为杂物太多皮筏已不能前行,队员张金带着另外一名救护队员爬上传送皮带往巷道深处继续搜寻。

  他们一边艰难地行走,一边喊话:“有人没有?”没有回应声。在走过一片水面下了皮带再往前走时,张金发现地上有很多脚印。

  “有没有人?”10时30分左右,当走到20102工作面皮带机头的时候,张金再喊。

  “有!”终于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

  话音未落,眼前先是有一盏矿灯亮了,几盏矿灯亮了,十几盏矿灯亮了,接着所有的100多盏矿灯“刷”地一下亮了起来,顿时驱散了眼前的黑暗。

  几乎所有的被困工人都互相搀扶着站了起来。那一刻,救援队员热泪纵横,大家全哭了。

  从11时18分到14时15分,橡皮筏在巷道里来回穿梭,106名被困工人艰难地走出了险境,陆续升井,同样被早已守候在井口的救护车疾驰送往医院。

  5日中午,从北京赶来紧急驰援的医疗专家,和当地医疗专家一起为115名获救工人会诊,当晚决定将60名病情较重的工人转往太原治疗。铁道部紧急调配专列运送病人,停开了沿线所有的车辆,太原公安交警全力疏导交通,确保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各大医院。

  得知这一消息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向获救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向所有参加救援的人员表示崇高敬意,要求前方救援指挥部,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救援工作力度,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搜救其余被困人员,同时精心做好获救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消息传遍全中国。一场生命大营救,牵动着亿万群众。5日中午,当地群众守候在山西铝厂职工医院门口,驶来一辆救护车,人群中就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位退休老干部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全国人民与矿工心连心”“共产党好”“祝贺营救成功”的字幅。

  消息传遍全世界。各国媒体纷纷以大量篇幅和时段报道中国政府全力以赴救援被困工人,并由衷称赞营救成果和工人们创造的生命奇迹。

  6日中午,孟小兵在医院里吃上了在井下最想吃的面条。他借用护士的手机和妻子王花蕊通了电话:“我还活着。”

  “我一直相信你活着!”那生死不明的八天八夜守候,王花蕊喜极而泣。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