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难频发、西南大旱的背后,暴露的是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面积累的欠账。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已经在许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无疑是我们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害,急需我们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实际工作中予以坚决破除。
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发生8天8夜后,被困井下的153人中有115条顽强的生命获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全社会的关爱,都在生命和救援的奇迹中得到彰显。但在这边人们的含泪欢呼中,不光井下依然有数十位兄弟生死未卜,同时河南伊川矿难又传来40人死亡、6人失踪的悲痛消息。在近些年矿难频发的大背景下,人们不禁唏嘘,如此揪心悲壮的“奇迹”还是越少越好!痛定思痛,当前是该认真反思矿难频发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的时候了。
如果说每一起事故的发生,可以归咎于安全意识淡漠、责任不落实、管理不严格,或者违法违规生产、监管腐败渎职,甚至是某些天灾等偶然因素,但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频繁地发生重特大事故,其原因恐怕就不能简单地归到微观管理执行层面上了。以王家岭为例,尽管事故原因有待最终公布,但该矿暴露出的不顾安全风险而一味赶工期、抢进度的问题值得注意。不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不是以人为本搞建设、谋发展,而是只顾追求生产总值、经济效益、企业利润,头脑中的发展观、政绩观存在偏差,急功近利,产生矛盾、发生事故便是早晚的事。尤其是在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整体经济回暖向好的大形势下,煤矿等能源企业更有动力扩大生产、赶超进度、大赚快钱。因此,从更深的层面来看,矿难频发不仅显示着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更折射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
由此联想到西南地区仍然肆虐的特大旱灾。从表面上看,旱灾暴露了当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也反映出包产到户之后集体经济缺位、基本公共水利长期无人问津的尴尬现状,但众所周知,西南地区水资源总量排全国第三,人均占有量是全国水平的4倍,集中了全国75%的水电资源,是新一轮水电开发的黄金地域。按理说,全国哪儿旱也轮不到西南旱。因此,大旱的背后更折射出当地近年来一味追求大水电、经济林等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三农”基本公共水利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这同样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转变发展方式既是新课题,也是一个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多次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甚至屡屡将其提至重要议事日程,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好形势下,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却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任务,反而在追逐任内政绩和短期利益方面下足功夫,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的“GDP主义”一度成为惟一的指挥棒。在矿难频发、西南大旱的背后,尤为突出的就是这种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紧要问题和尖锐矛盾,也与这种恶劣倾向紧密相关。这种已经在许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无疑是我们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害,急需我们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实际工作中予以坚决破除。
不论是带血的煤,还是旷日持久的旱灾,暴露的都是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面积累的欠账,而且是要命的欠账。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矿难不断,水资源相当丰沛的地区赤地千里,这警示我们,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正在空前凸显,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再也继续不下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我们谋求的发展,应该是好字当头、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看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拿这些要求来审视以往的发展历程,我们便没有理由自满懈怠,而必须常怀忧患意识,继续攻坚克难、埋头苦干。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过半,惟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安然度过矛盾凸显期,赢得黄金发展。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理念和路径,我们在这一竞争中犹如船到中流,不进则退。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现在是我们拿出再度攻坚、杀出重围的勇气和魄力的时候了! 毛晓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