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大旱考验我们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银川晚报:大旱考验我们什么?
2010年04月08日 14:56 来源:银川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降雨未能解渴,西南大旱仍在持续。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3月底,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716万亩,有193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救灾正进入攻坚阶段。

  按最坏情况打算,做最充分准备,云南、贵州等地把用水计划倒排到了5月底。水利部门查水量、查墒情、算水账,科学调配水资源。能引水的修管道,能打井的打井,没条件的靠拉水、送水,一项项科学抗旱预案的完善,让我们在大旱中更加有序应对,让千方百计保饮水有了依托……

  这次大旱,多数困难群众在乡村,反映出农村水利设施的不足。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在云南,有2868座小(二)型水库存在病险,贵州有小(二)型病险水库757座……“干渴”的西南农村面临“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

  其实,这种窘境并非西南地区独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水的利用率只有46%。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这次大旱,也检验出抗旱机制的薄弱环节。旱灾是个“慢性病”,抗旱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也离不开抗旱预案和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面对特大干旱,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抗旱水源规划。在贵州的一个山区,由于缺少地质资料,打井队来现场勘探,结果发现打一口井要800米,打得起群众也用不起。抗旱专业服务队伍规模小、装备弱、手段单一,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抗旱效果。

  这次大旱,同样考验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了水资源,抗旱无从谈起。在西南一些山区,人们做饭、烤烟叶仍然靠烧柴,山上的树木砍光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地方水源并不丰富,却依然上高耗水项目,农业生产依然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这些说到底是忽视了自然规律。面对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但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如何在旱灾过后,依然重视科学抗旱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走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困扰,这是一个经常而又紧迫的任务。(赵永平)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