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访问台湾反响热烈 两岸专家看好合作前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韩正访问台湾反响热烈 两岸专家看好合作前景
2010年04月08日 09:4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双城、双博、双赢”。连日来,韩正市长率领的上海市政府访问团在台湾受到高度关注。台湾媒体用“双城故事”来形容上海台北交流合作的美好前景。

  “这是一次 ‘交流之旅’、‘学习之旅’。”上海国研院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指出:上海台北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更加有利于两市建立机制化交流平台。

  上海台北“心理距离很近”

  上海市长率团访台,台湾媒体的报道早已“预热”。昨天,台湾主流媒体更是纷纷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报道,从不同侧面给予高度评价。上海市政府访问团为何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郭隆隆分析认为,不仅因为这是大陆首位直辖市市长访台、今年首位大陆省部级以上领导访台,更因为上海与台北市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台资企业已超7600家,至少有二三十万台胞生活在上海。郭隆隆分析说,在沪投资、工作、生活的台胞许多来自台北市。而且近年来上海与台北市之间的交流也不仅限于经贸,在文化、教育、医疗等许多方面,两市之间都有“热络”往来。此外,自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台北更是成为上海市民赴台游的必到之地,“两市之间有很多良性互动”。

  上海和台北市直线距离仅约700公里。专家指出,台北飞上海比坐高铁到南部的时间还快,从历史、文化和经贸上来看,两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市都是从很小的河岸城市开始,逐步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大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引擎和门户。而交流与合作又始终伴随两市发展之路:当年,上海品牌“老大房”和“亨得利”等漂洋过海扎根台湾,现在台北的琉璃工坊、“85度C”面包坊等入驻上海。严安林指出,上海与台北交流频繁,此次上海市长率团访问,将进一步深化两市交流合作。

  合作备忘录利于机制化交流

  访问团抵台首日,上海与台北就签署了文化、旅游、环保、科技园区交流合作备忘录。对此,不少台湾学者评估,这种交流新模式“挡也挡不住”,因为经贸交流对任何台湾县市都有益处。从趋势来看,两岸城市交流将从经贸往来扩充到文教等多领域交流。

  上海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认为,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具有长期积极效应,将使两市形成更频繁、更常态化的交流合作。他指出,上海是大陆四大直辖市之一,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两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具有象征性意义,将开创两岸城市交流合作新模式、新渠道。无论是文化、旅游,还是环保、科技园区交流,都将共同提升两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首日举行的上海台北城市论坛还透露了一系列两地合作信息。对此,盛九元表示:上海集中了大量台商,新台币与人民币能在上海等地双向兑换,将大大便利在大陆兴业的台商。此外,如果浦发银行能在台北设办事处,将为两地企业双向投资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平台;虹桥、松山未来实现直航,两市更将从目前的“一日生活圈”进入“一小时经济圈”。

  两市交流互动更上一层楼

  四天三夜的行程,上海市政府访问团将参观台北市的轨道交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对此,严安林表示,这次访问不仅是“交流之旅”,更是“学习之旅”。上海和台北互有长处,彼此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提升。

  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台北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值得上海学习。盛九元指出,台北的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不仅得益于政府的精细化管理,也离不开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再比如,台北轨道交通的每一个站点都有空间宽敞、整洁卫生的洗手间,设施十分人性化……郭隆隆还谈到,台北市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基本发展成形,如何适应现代化需求进行城市改造,台北可以向日新月异的上海学习借鉴。

  “上海市政府访问团访台,将使上海台北两市交流互动 ‘更上一层楼’。”严安林表示,“此行还将在今年的两岸关系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指出,今年两岸关系中的另一大亮点是上海世博会和台北花博会。“在台湾已形成一股‘世博热’,许多台湾同胞5月1日以后将来上海参观,相信11月举行的台北花博会也会吸引众多大陆同胞的目光。两个盛会交相辉映,将成为加强两地友好关系的桥梁。”(陆一波)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