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公安局主管治安工作的副局长卢伟琪向社会公布个人手机号码,接受群众举报涉黄涉赌违法犯罪。在24小时之内,卢伟琪共接到举报电话90多个,举报短信688条,手机平均1.8分钟就响一次,多数来电来信都是举报涉黄涉赌违法犯罪。(3月30日《南方都市报》)在一周的时间内,根据手机上320条涉黄涉赌的举报线索,200多台老虎机被警方打掉,成效相当显著。
近年来,官员公开联系方式的新闻并不鲜见。而曾经的新闻热词“昆明纸贵”便反映了民众对官员联系方式的“如饥似渴”。当时《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了昆明市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当天的报纸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而官员手机号码一经公布,立刻就会成为“热线电话”,各类求助、举报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涌来。
其实,全国任何一个辖区都有24小时值班的110;在东莞公安局的网站上,也明明白白地公布着东莞各公安分局以及交警大队的热线电话,还有网络举报信箱。既如此,为何民众提诉求、反映情况,放弃日常“阳光大道”不走,偏偏热衷于“挤”相关领导私人联系方式这条“羊肠小道”?
问题的背后,折射的恰恰是一些职能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不作为现象。
不作为之一,是“听而不闻”。诸如“最牛区长信箱”回复着“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谈”,县长建言短信号码居然有18位之多,“复杂程度堪比圆周率,提个意见都把手机键盘按坏了”……冷漠推诿的态度,人为设置的障碍,久而久之,这些“信箱”“热线”公信力流失殆尽,民众“敬而远之”,自然而然地选择“官员手机”这种立竿见影的解决“捷径”。
不作为之二,是“闻而不解”。即便“有听有闻”,但囿于职权范围、办事效率和某种程度上权大于法等畸形现实,一些职能部门对民众的诉求、反映的情况,办而不决或踢皮球玩太极,久而久之,民众就失去了信任感。
东莞这位卢副局长公布电话后之所以“成效相当显著”,“高效”背后的实质是接受举报者有“副局长”这个头衔,接到重要的信息可立刻组织警力调查处理。试想,一般职能部门、一般科室哪有这样的资源和能量?
可以这么说,卢副局长的电话越火爆,接到的举报线索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也表明当地公安部门平时的作为还不够,而平时作为不够或不作为,才导致黄赌毒等治安问题成积弊。
说到底,个别官员公布联系方式,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畅通民意入口,但这与“信访不信法”一样,并不是值得效仿的常态。只有激活职能部门的职能,平常都“动”起来,各司其职,公众的正常诉求能及时“消化”,举报能及时受理,而不是靠个别官员公布私人电话搞“特别管道”,更不是靠个别领导的批示“特别过问”,才是民主、法治的常态。(刘晶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