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灾区看重建:援建者,用真情抚平地震伤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访灾区看重建:援建者,用真情抚平地震伤痕
2010年03月29日 17: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苏州3月29日电 题 访灾区看重建之三:援建者,用真情抚平地震伤痕

  记者 周建琳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使者”,用真情感动四川、感动中国乃至世界。

  他们就是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援建者,灾后重建最可爱的人。

  真诚朴实、步履匆匆、分秒必争是他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走近他们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的那些安慰话太矫情了,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熟悉沈国芳的人都知道他性子很急。早晨常常是站着喝一大碗稀饭,喝完就走,赶着去工地;午饭通常也只用7、8分钟,中午基本不休息,晚上也只睡5、6个小时。早晨上班、下午下班必定要去工地巡视、察看,一天去几次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晚上也去工地看看。

  “快,才能让灾区群众尽早看到变化,看到成果,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提振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怪不得沈国芳的性子这么急。

  在苏州灾区援建指挥组,指挥长沈国芳是被公认的工作狂。

  在援建期间,沈国芳的大哥、父亲、岳 父三位亲人相继去世,但为了灾区援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沈国芳回家为三位亲人料理后事仅用了加在一起不到一周的时间,又立即重返援建岗位。

  见到沈国芳时,他正在工地上忙碌着,一句轻描淡写的“其实真的没什么,只是事有凑巧,我遇上罢了”,就将前来采访的记者友好打发。

  对事业的执着和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留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里。

  2008年8月6日,苏州市区及五个县级市六个援建指挥组共43名干部奔赴灾区,在绵竹的孝德、东北、土门、广济、齐天、兴隆六镇展开对口援建。近二年来,5000建设大军在四川绵竹市各个援建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们当中涌现出许多让人肃然起敬的模范人物。

  薛海旻,苏州市援建指挥组副指挥长,负责规划设计,苏州援建的每座建筑甚至种一下的每一棵树都有他的一份情在。聊起孝德新城,成功的喜悦挂在的他的脸上,但当记者和他聊起家人的时候,薛海旻沉默了,想起住院很久的父亲,想到自己没法去陪一夜,他忍不住眼睛湿润。

  “为了大家,只能暂时放下小家。”这沈芳、薛海旻的心声,也是每个援建者的心声。

  直到今天苏州援建指挥组办公室副主任周福勇回忆起第一次来绵竹那天的行程,仍记忆犹新:

  4:30,起床集中,赶往无锡机场;

  8:05,无锡飞往成都;

  12:00,赶到绵竹;

  下午,指挥组拜会绵竹市各有关部门,进行各项对口援建工作的衔接;

  17:00,回德阳;

  20:00,召开援建指挥组在绵竹的第一次会议;

  23:30,确定好任务,散会……

  “印象太深刻了,原本还以为有适应的时间,没想到一来就直接投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了。”周福勇说,在这里真的很忙,忙得连家人都来不及想了。

  “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这是流传在苏州援建指挥组里的一句顺口溜。进驻绵竹近二年来,苏州援建人员在“5加2 ”、“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中高速运转,所有休息时间都完全服从工作安排。

  在他们心里也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完成援建,让绵竹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苏州人能干事,干实事,效率高!”这是绵竹当地百姓对苏州援建队的印象。

  “我们要向苏州援建队学习效率,学习理念,他们对我们的支持真称得上全力以赴。”苏州市对口援建的孝德镇的杨书记这样评价。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

  援建者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了什么是“祖国情结”,深刻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关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