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令人瞩目,“低碳宣传周”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已经蔚成风气。无疑,这跟政府的提倡、媒体的呼吁、市民的支持直接相关。
然而,“低碳生活”远远不是“一小时”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宣传周”所能涵盖得了的。“低碳生活”理念,应该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一小时”,正如吃饭、喝水、工作、休息一样,“低碳生活”应该是生活本身;也正如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样,“低碳生活”应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这套运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仍然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矢志不渝、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切实做出成效。也就是说,“低碳”进行时的政府职责任重道远,远远不是倡导“低碳生活”理念那么简单,也不是“宣传周” 过后就万事大吉。
比如,我国家用电器已经进入报废高峰期,而废旧电器的处理,依然处于小作坊时代。如何引导这个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兴的、科学的、正规的产业,引导、建立一套回收、处理、再利用等循环体系,则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我们以前有过集中、规范处理废旧家电的尝试,但运营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比如,我们也曾经启动废旧电池集中回收体系,但总体看来效果并不理想:社区设立的回收箱不是被人为破坏,就是塞满了杂物;回收上来的废旧电池如何处理、利用也少有良策,而不得不集中封存,成为暂时无法处理的电器垃圾。
比如,利用生活垃圾发电,无疑是低碳生活的典型举措,并且有所尝试,可是大量的生活垃圾仍然不能利用、消化,而处于被动填埋状态;利用建筑垃圾、粉煤灰制砖,也曾经是利好消息,然而“拆违”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只能被动地堆积成山;至于“限塑令”,也早已实施有年,固然收到一定效果,然而“白色污染”未能绝迹,超薄塑料袋依然是街头买卖的主要包装物……
所有这些,都未免令人尴尬。归根结底,就是尚未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更多废弃物,目前依然还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理顺关系,建立并运营循环利用机制,是我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可回避的职责和义务。
“低碳生活” 的每个细节的实践,当然需要每个公民义不容辞、身体力行,但话说回来,既然超薄塑料袋还有厂家生产,既然街头小贩还在用其包装,我们就没有理由要求居民放弃使用。
总之,“低碳”不只是老百姓的事,保持“低碳”进行时状态,政府责无旁贷,大有可为。(张国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