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和武警部队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应对威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全军和武警部队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应对威胁(2)
2010年03月29日 09:01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打破壁垒 合纵连横

  2009年,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工作两条信息引人瞩目——

  加盟签署《共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协议》的高中级任职教育院校达到12家,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新型指挥人才培养协作区深化拓展,初步形成联合育人长效机制。

  全军首个战区联合训练领导机构在济南战区运行。一个包括陆、海、空、二炮等诸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指挥员的战区联合训练领导机构应运而生。

  打破壁垒,合纵连横,这来源于顶层设计的睿智和胆识。早在2007年12月,四总部就颁发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加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见》。2008年4月,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了院校培训、实践锻炼、在职自学“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大格局。

  军委首长明确指出:要把院校培训与岗位锻炼结合起来,在加紧完善新型院校体系,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的同时,注重在部队建设实践特别是在军事训练中提高干部的联合作战指挥素质,提高各级指挥员带领部队遂行联合行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素质本领。

  几年来,全军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基础工程”紧锣密鼓:

  ——调整和优化院校训练任务分工,探索形成军兵种院校相互衔接、初中高级院校层层递进、专业培训与任职培训有机统一的培训格局。

  ——实施军兵种交叉培训,对经过本军兵种合成培训的中级指挥干部、经过参谋业务培训的师级以上机关干部,实行一次调学完成多个军兵种培训。

  ——走开教员与部队干部双向代职路子,全面推行教官制。国防大学,一批海军全训舰艇长、空军特级飞行员、导弹部队指挥员加入教员方阵。2008年,全军选调50名部队、机关优秀领导干部进入各级院校执鞭任教。

  ——加紧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在总部机关制订的联合作战教材建设规划表上,“完成时限”赫然在目……

  东西南北纵横捭阖,三军联合全域作战。与此同时,演兵场成为淬炼指挥员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大熔炉。

  2009年,堪称中国军队“军演之年”,全军仅公开报道的较大规模实兵演习就有18次之多。据统计,一年来,全军千余人次指挥员参与了联合战役演练的组织筹划。在联合战役演习指挥部,以往“客串”的军种指挥员逐渐成为“主角”,有的几乎占了指挥员总数的半壁江山。

  走向三军 走向世界

  2008年,总部从全军首批选派16名团营职干部,担任驻外使馆副武官或武官助理,还组织50名师旅级单位主官和指挥类专业教员出国考察培训。

  转年,沈阳军区某师“60后”师长高光辉,“跳升”出任某集团军军长,跨入战役指挥员行列。他入伍29年来,6次入学深造,参加过三军交叉培训,留学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成绩全优,多次组织指挥联合军事演习。

  育才格局焕然一新,人才底蕴今非昔比。

  在军人的素质图谱上,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是一种高价值的潜质与潜能。积淀潜质,激发潜能,呼唤超常举措。军委首长指出:必须把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结合起来,坚持把全面培养、全员培养作为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基本着眼点,同时又突出各级指挥机关和指挥员的培养,特别是对高层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重点部队的指挥和参谋人员,要采取超常措施,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

  几年来,军委总部和全军各大单位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力度显著增强,渠道不断拓宽:

  ——走向三军,锤炼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员综合素质。据统计,我军自2003年开始实行跨军兵种交叉任职代职制度以来,共有2000多名军师团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代职。与此同时,总部大力优化领率机关军兵种干部结构。到2010年,总部机关面向部队的综合部门,来自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干部将不少于三分之一。

  ——走向社会,借助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近年来,总部每年选调1000名军师团级领导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浦东、延安、井冈山三所干部学院学习。这意味着,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行为”。

  ——走向世界,强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战略素养,提高思维层次。2003年以来,全军共派遣1900余名干部出国留学,600名师旅主官赴国外考察培训,派遣方向扩展到30多个国家。留学专业增加到100多个。

  总政干部部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学成回国的军事留学生中,有1000多人被提拔使用,50多人走上军以上领导岗位,400多人走上师、团职领导岗位。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