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见闻)四川宜宾县的“抗旱锦囊”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南旱灾见闻)四川宜宾县的“抗旱锦囊”
2010年03月25日 21: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成都3月25日电 (阳明)位于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四川宜宾县,目前正经受“冬干”连“春旱”的旱情。记者近日深入该县灾情较为严重的横江镇采访,看到当地正想访设法应对旱情,解决人畜用水,不误农时减少损失。

  家家会念“节水经”

  横江镇西林村凉水组村民陈兴会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现在她每天的事情就是挑水。早上6点起床后,来不及洗脸漱口,就到1公里外的水井挑水。她说:“要是去晚了,就只有排队等水了。”

  陈兴会一家6口,老公和大女儿外出打工,二儿子在横江中学读初中,家中就剩73岁的父亲和读小学的三儿子。

  “3口人,一头猪,洗衣、做饭、煮猪食,一天要用四挑水。来回一趟要1小时,每次挑水得计算好时间,否则排队等候,耽搁更多的时间。有一次,我想趁半夜三更的时候去挑水,然而水井旁边已摆了几挑水桶。”陈兴会说,习惯了缺水的日子,我也学会了念家庭“节水经”: 3人同用一盆水轮流洗脸,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衣服,洗衣水澄清后,拿来煮猪食,一水多用。

  “为节约用水,衣服也是三五天换一次,一家人的衣服凑在一起洗,没想到缺水还为我当‘懒人’找到理由了。”陈兴会自嘲说。

  西林村主任梁正祖说,每户人每一轮次只有一挑,因此,村民家中准备的水桶也比平时多,蓄水的缸子盛满后,还要将水桶、盆等盛满。

  小水窖“雨蓄旱用”

  23日下午,在油房村红星组的半山腰处,任美宽老人正在查看自家的水窖。这口水窖储水约有1米深。

  任美宽说,当地天旱是出了名的,前些年天干时村民吃水只能到山下的横江河里去背,往返1个多小时很辛苦。现在他家修了两口水窖,能蓄100多立方米水,虽然今年储水不多,但够他家用两三个月。

  堰村小学是横江镇最大的村小学,有学生354人,教职工12人。校长官文权告诉记者,该校师生饮用水问题是一大难题。好在前年在学校外2公里的西林大堰源头找到了取水点,投资4000多元人民币,用塑料管引水到学校上方100米处的水窖储备,饮水暂时无忧。不过,“如果干旱继续持续下去,源头水源干涸,蓄水只能维持到4月下旬。到时就只有请人挑水解决全校师生饮用水(问题)了。”

  西林村主任梁正祖告诉记者,“水窖虽然不能解决作物灌溉等问题,但基本能解决人畜用水。”近年来,该村修建微型水窖60余口,雨天蓄水,旱天解渴。目前蓄水最多的水窖还有半水窖(15立方米),可供一5口之家、三头牲畜三个月用水。

  育秧保栽插 调结构促增收

  24日下午,记者在西林村村委会附近一农资店铺看到,不少村民正在买薄膜。村民陈明金说,虽然天旱没水源,但他仍在地里育了5公斤种子旱育秧。“只要在端午节前栽插秧苗都有收成,我做了两手准备,先把秧苗育足,实在没水源,再改种玉米、红苕。”

  据了解,西林村有800多亩水田,目前仅10多亩田有很少一点水,但家家户户都在育秧苗。该村几乎年年发旱灾,村民们早想好了办法应对,争取好的收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种其他耐旱作物,是旱区村民的另一选择。在横江镇五角村,打工返乡创业的文茂伦正指导农户培育巨桉树苗,连片的巨桉树苗基地约有400多亩。“这些种植巨桉树苗的土地是当地100多农户以土地入股而来,对这些作物产值不高的土地再利用。”

  魏刚锋2008年在厚石村大井坝承包了50亩土地,改造成大棚西瓜的基地。他说,大棚西瓜的抗旱能力强,只要管理规范,会有好的收成。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为瓜秧覆盖薄膜用于保温、保湿,指头大小的瓜秧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