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情凸显生态和水利两大方面“欠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南旱情凸显生态和水利两大方面“欠账”
2010年03月24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10年3月23日,在重庆綦江县安稳镇上坝村,农民到见底的堰塘中挑水。22日,重庆市部分区县降下小到中雨,但綦江县降雨量小,全县旱情持续。据悉,綦江县已持续干旱近半年,20个街镇不同程度受灾,饮水困难人口达8.36万人,28.6万亩水田缺水。 中新社发 刘小洋 摄


 

    3月18日,广西桂林市象鼻山景区漓江裸露的河床。中国西南地区旱情持续蔓延,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等地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广西近200万人饮水困难。 中新社发 何斌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3月24日电 综合消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严重旱情仍在持续。往年雨水丰沛地区出现大范围严重旱情,除固有的自然因素外,一些“人祸”因素也引起媒体关注。分析指出,透过这次席卷大西南的旱灾,人们应该对以往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诸多不足做出深刻反思,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弥补。

  大旱背后凸显“水利欠账”

  在云南,由于一向降雨丰沛,气候湿润,靠天吃饭的意识根深蒂固,防水害意识远远高于抗旱节水意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视不够。到3月中旬,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而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更快枯竭。由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据了解,如果旱情持续,到5月份的时候,云南将有1/4的人口面临饮用水短缺。

  在贵州,由于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水利基础设施在贵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 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都快报废,现在农民又没有动力来兴修水利,而且农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基本上只能“靠天收”。

  在四川重旱区凉山和攀枝花两州市,大旱让水利欠账暴露无遗,“工程性缺水”成为旱情重要成因。多年来,中央财政的投入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水库,而在凉山这样的高原山地,大型水库建设不易,多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包括山坪塘、水池,才能有效抗旱。凉山共268座水库,但只有一座大型,一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库。目前凉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国家在老边少地区水利投入不足,欠账在大旱面前暴露出来。

  攀枝花市干旱重要成因之一是,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该市抗旱办介绍,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633万方,比去年同期减少3268万方,减少23.51%。目前攀枝花市仅有4座中型水库,由于该市地处山区,每个水利工程能覆盖的区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该负责人认为,积极规划骨干抗旱工程项目,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强抗旱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水源问题。

  此外,干旱背后的“水利欠账”还包括一些水利工程长期处于病险状态,缺少及时的恢复修建。四川省凉山州此前的病险水库整治中,一度进度缓慢、配套资金不到位很严重。攀枝花市也存在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中国目前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的只有设计标准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国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8%,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

  乱采滥伐砍出“生态欠账”

  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往往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西南一些省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

  对原始森林的大量砍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对此次旱灾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经到了无处可寻水的地步。

  另外,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密集上马,这将对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并且,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也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

  对策:常态管理确保“长流水”

  对于持续发展的旱情,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解决之道。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主任严登华认为,目前应该考虑压缩用水需求,重点应该放在保证人的饮水安全上,一些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不高的企业可以压缩用水,甚至可以考虑暂时关停,全力保证人畜用水。此外,还可以适当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中水和再生水,并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既保证人畜用水,又能提供生命线的保证。

  在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龚时宏看来,这次大旱表明,既要建设大型水利设施,也不能忽视小型水利工程,必须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不应忽视抗旱意识的培养。“工程不仅要建设好,而且更要管理好。”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认为,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开源和节流则是当今乃至长远的抗旱手段。“所谓开源,就是要想办法在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上下功夫;所谓节流,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规范过度的用水行为,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都达到最优状态,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严登华认为抗旱应该从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与常态管理转变,实现长期、中期和短期管理的有机结合。例如,长期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中期来看,要做好水资源配置规划。同时,要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风险管理及应急调度能力建设,不仅要开展全过程、多圈层、天地一体化的监测,还需要加强降水及供需水的预测预报及综合调度。目前来看,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进行干旱的风险分区,绘制干旱风险图,并根据风险成因类型和发生概率,进行产业布局和水利工程布局的优化,以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