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百年一遇的大旱让云南省水利设施面临的问题暴露出来。尽管在全国水资源总量排名第三,但水资源分布不均、特殊地理环境以及脆弱的水利设施所导致的调水、蓄水能力不足,都成为旱情成因。记者发现,旱情更多发生在农村。作为农村不多的水源地,小水窖和地表水几乎全部丧失。
对话 1
“应适当加大储水能力”
专家称,水资源丰富让云南忽视加强水利设施
●对话人物:骆银辉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察院副院长
新京报:云南省水力资源有何特点?
骆银辉:云南水利设施薄弱。降雨量大,且三条大江的水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复杂,导致降雨渗不下去,地下储水空间少。
新京报:怎么看云南在旱灾中有如此大的损失?
骆银辉:云南水资源分布不均,遇到天灾水源就没了;异地取水能力不行。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云南水利设施建设?
骆银辉:水资源太好让人们忽视了水利设施的加强,目前基础设施较落后。大旱提醒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及应急政策的出台。
新京报:基层水务部门反映,客观条件限制大。
骆银辉:这是事实,很多居民住在高山区,水都抽不上去。还面临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等。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挖掘地下水这种做法?
骆银辉:打井只能应急。地下水一下子用掉会带来负面作用。但这是救命行动,旱情过后,一定要重新规划使用这些井。
新京报:你觉得大旱给云南带来什么经验?
骆银辉:第一,要考虑适当加大蓄水能力。第二,加强异地调水能力。
对话 2
“不能都归咎于基础设施”
曾毅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受发展条件制约
●对话人物:曾毅 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副主任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云南省水利设施情况。
曾毅: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利用率不高,再分配能力也弱。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水利设施建设,2007年以来,在这方面的投入已翻了几番。
新京报:目前有说法称,特别是在农村传统水利设施发挥作用不大。你怎么看?
曾毅: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全省800万人吃水困难,总人口有4500多万,其余3000多万还是有保障,整体来看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个人认为,目前一些问题大部分因为百年一遇的天灾,不能全部归咎于基础设施。
新京报:是不是正因为水力资源丰富,致使我们忽视了水利设施?
曾毅:政府和水利部门从来没有忽视过水利设施的建设,不是不重视,是经济条件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受发展条件的制约。
新京报:相关部门有没有考虑到大量取地下水的隐患?
曾毅:这几年地下水开发利用,我们出台了不少措施。我们一直在紧抓地下水的管理。
本报记者 陈宁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