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均水资源比9年前降近1/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辽宁人均水资源比9年前降近1/3
2010年03月23日 11:16 来源:东北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2日是第18个“世界水日”,随着最近云南大部分地区遭遇到百年一遇的旱情,水更牵动我们的神经。

  第一次评价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63亿立方米,在全国排21位。人均水资源为86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

  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数据显示,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2亿立方米,比第一次减少5.8﹪,人均水资源805立方米,比第一次减少6.4﹪。

  我们不会忘记,去年辽西北地区那场持续40多天的夏旱,是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随后又发生了秋旱,大片土地绝收,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水,时时刻刻关乎我们的生活,那么,我省的水资源如何,人均占有量又是多少呢?我省水资源比9年前少1/4。昨日,辽宁省水利厅宣布:近30年来,我省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最近9年,全省水资源下降幅度更大,比9年前下降了1/4,人均水资源更是下降了近1/3。

  另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省西少东多的水资源分布更为明显,2001-2009年,辽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35.73亿立方米,比第二次评价的59.7亿立方米减少40.2﹪,人均水资源282立方米,还不到全省人均水资源的一半。

  从1980年到现在,我省开展过两次全省水资源评价,分别在1980年和2000年。最近,我省对2001年到2009年全省水资源量评估中,全省水资源量和人均都呈减少趋势,而且减少程度进一步加重。

  其中,全省水资源总量下降到24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79立方米,比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时分别减少26.9﹪、29.4﹪。

  去年沈阳地下水漏斗区比前年增一倍

  近年,我省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我省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已经接近50﹪,地下水开采率高达93﹪。

  以沈阳为例,《沈阳市水资源公告2009》中显示,去年在丰水期沈阳市地下水漏斗区比上年增大162.38平方公里,达到264.9平方公里,增加一倍多,相当于50个北陵公园大。

  地下水为什么会形成“漏斗”?沈阳市环保工程设计院副院长于峰解释说,由于开采过度,造成某一个水位较之周边水位过低,就形成“漏斗”,如果水位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整个区域受到破坏。

  漏斗区面积过大对人们生活会带来一些影响,主要是易造成路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这是因为,漏斗形成后,地表水要向地下进行补给,这样,地表水污染物渗透到地下的速度会加快。这就会对地下水构成威胁,居民的饮用水就会受到影响。

  北、中、南三线“东水济西”

  我省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辽宁结合水资源分布特点、经济发展布局以及已建和拟建的水利工程情况,将构建起由北、中、南三线组成的“东水济西”总体水资源配置格局。

  北线工程:以规划的辽西北供水工程为骨干,由已建成的清河、柴河、石佛寺、白石等8座大型水库及在建和拟建的锦凌、青山、猴山水库组成,解决辽西北及辽河干流地区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包括铁岭、沈阳北部、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6市)。

  中线工程:以即将竣工的大伙房输水工程为骨干,由已建成的观音阁、汤河、大伙房等水库组成,解决辽宁中部地区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及大连市近期生活和生产需求(包括本溪、抚顺、沈阳、鞍山、辽阳、盘锦、营口、大连8个市)。

  南线工程:由规划中的引洋入连供水工程等组成,解决辽南及东南地区需水问题(包括大连、丹东2个市)。

  “东水济西”三线工程全部建成后,配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及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辽宁水资源问题。

  另外,辽宁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全省范围内限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区、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地区要逐步禁止开采地下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鼓励海水、中水、矿井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 记者 孙霁(辽沈晚报)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