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总公司原老总:希望大洪水检验三峡工程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三峡总公司原老总:希望大洪水检验三峡工程 (2)
2010年03月22日 12:5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瞭望》:李锐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曾回忆过2002年访三峡工地的事情。当时为什么要请他过去?李锐估计是想让他讲讲好话。

  陆佑楣:那倒也没有。他是反对三峡工程的,所以就想请他来看看。我希望反对的人都到三峡看看,把真实情况弄清楚。

  李锐是水电系统的老部长,我们早就认得。他以前的一条反对理由是生产的电力用不完和建设资金的困难,后来,大概是重新论证时期,在一次水力发电年会上,我见到他,很坦率地跟他说:你五十年代反对三峡工程是正确的,但中国发展到现在你再反对就没有道理了。

  那次去三峡,他看了后很高兴,他说:我看了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管的工程,我也放心,但是我年纪大了,要改变我自己的观点也难了。就像女儿要出嫁,在结婚之前家长总还要发表一定意见吧,现在已经成事实了,当然希望他们过得好了。

  他还是希望三峡能干好啊。

  《瞭望》:其他反对者呢,有没有当面交锋、沟通的情况?

  陆佑楣:很多反对的人,因为不是专业人员,缺乏科学的态度,用时髦的语言来误导公众舆论。真要深入探讨,他们都知道自身没有说服力,所以一直不和我们进行正面探讨。我有一个美国的亲戚,曾听国内一位三峡工程的反对者在美国作相关演讲,会下找这个人要求聊一聊,但被拒绝了。

  “希望来场大洪水检验一下”

  《瞭望》:1992年三峡工程议案说明的附件中有一句:“水库分期蓄水,将留有一个对库区泥沙淤积进行观测、验证的时期。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案。”这被一些“反方”人士认为是“正”“反”双方的妥协、约定。1993年批准的三峡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拟2007年蓄水至156米,2013年最终蓄至175米,留有6年观测期。而后来实际是,2006年蓄至156米,2008年就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另外,根据陆钦侃等人2000年的建议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不少关于2009年175米蓄水的说法。他们认为这违反了当初的约定。这里面有何需要说明的情况?

  陆佑楣:上世纪90年代没有确定2009年开始175米蓄水,三峡总公司这边的人当然希望早一点蓄满它,早一点发更多的电,意图是好的,但是必须根据初步设计来。如果要提前,需要国务院重新批准。2008年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是国务院当年批准的。

  分期蓄水的方案一是怕移民工程跟不上,二是泥沙需要观测,主要观测水库回水末端重庆河段会不会淤积。水位要是不到175米,重庆港泥沙变化就看不出来。145米水位的回水末端在铜锣峡,水库初期蓄水以后观测了几年,每年测定的泥沙数量都比原来预计的少。

  《瞭望》:陆钦侃认为应借鉴三门峡工程教训经验,导流底孔不该堵住,以利排沙,说可以用高压闸门来控制,为什么不那么做?

  陆佑楣:导流底孔作为施工期导流设施,它在围堰挡水期、低水头时用来过水,不是永久性设施。高水头的闸门设计很难,这么大、这么高的闸门,很难控制。

  《瞭望》:陆钦侃说技术上可以做到。

  陆佑楣:何必呢?三峡大坝有足够多的排沙孔、泄洪深孔、冲沙闸等设施。从2003年水库蓄水以来,由于上游水库拦沙、水土保持、植被保护等因素,来沙量逐年递减,比原来已经减少一半,所以泥沙专家组本来一直都担心泥沙问题,现在都审慎地乐观。当然还要长期进行监测。

  《瞭望》:陆钦侃还曾建议要在观测期内经历一个大洪水年的考验。有无道理?

  陆佑楣:水必须蓄上去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我倒是希望来场大洪水来检验一下。如果真有洪水发生,就能真正检验泥沙情况怎样、工程质量怎样、发电运行怎样、船闸运行怎样。

  “这是大的分配不公的问题”

  《瞭望》:潘家铮曾说当年对移民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你认为呢?

  陆佑楣:我觉得整体来说没有看得很简单。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议案后,第一个放鞭炮的是库区的居民,因为库区本来极其贫困,只有修建三峡工程才有可能改变落后面貌。前后对比一下,三峡库区居民有了现代的基本生活条件,这没有什么可争议的。

  论证时提出开发性移民,李鹏同志任总理时提出各行业都要支持库区发展,这个原则促进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还要看到库区环境容量有限,到朱基同志任总理的时候,就确定加大移民外迁,减轻了环境压力,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这个外迁不是以前的概念,迁到西北部荒无人烟的贫困地方去,而是放在了发达地区,让那里富裕的环境帮助移民脱贫致富。当然也有一些移民情况不尽如人意,有极少数人看到库区也已经建得那么美丽,要求返回来。但总体上,尤其年轻一代都是希望走出去的。

  一点看法就是移民规划上有点不太合理,选点不够准确,新建规模偏大,比如巴东县城选址,一开始选在地质脆弱的地方,后来又搬迁。

  移民问题我还想多说几句。资源所在地居民没有得到资源开发的好处,这是大的分配不公的问题。三峡工程上网电价每度电两毛五分钱,大量的廉价清洁能源送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全国人民出了这么大的力,建了三峡工程,结果主要受益的是发达地区,而资源所在地没有得到足够好处,给的移民费用是赔偿性质。应考虑提高电价,把增加的钱返回到库区,分享这部分社会财富。

  《瞭望》:财政部在2003年设立了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从三峡电站发的每度电中提取4.5厘钱,用于扶持库区移民。

  陆佑楣:这个还不够。把库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和工程效益挂起钩来,最简单的办法如把三峡电价提高五分钱,分配给资源所在地,这样才公平。三峡电站三毛钱一度电(上网电价)对于华东、华南地区很容易承受,现在华东、华南地区建一个火电站,其上网电价绝不止三毛钱。

  《瞭望》: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在进行,有人建议后续资金要从工程效益里出,如果不是提高电价,你赞同这么做吗?

  陆佑楣:不赞同。作为一个独立工程来讲,三峡工程是有限责任,不是无限责任。现在老划不了句号,是大家都怕分不到这个蛋糕,就提出了所谓的三峡后续工程,我反对这个提法,应该提库区经济发展规划为好,和三峡工程要划开界限。没有三峡工程,库区同样需要发展,不能都贴到三峡身上。

  《瞭望》:据说三峡集团开发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也面临棘手的移民问题?

  陆佑楣:这个更复杂,电站建在云南和四川两省的界河上,因为发电收益的税收关系,两个省的利益和政策不完全相同,那边多少台机组,我这边也要多少台,其实发电税收各家一半就可以了。当然矛盾还在于哪边移民人数、淹没土地多少等问题。靠企业在那里协调很难,应该成立一个政府行为的协调机构,去协调这些问题。

  “当初确实没想到发展这么快”

  《瞭望》:三峡工程防洪主要是保江汉平原,论证时把1870年型洪水当作三峡工程上马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有史志资料显示,1870年洪水发生时,四川的人员死伤比湖北更惨重。如何解释?

  陆佑楣:这没有什么矛盾,1870年洪水通过三峡坝区有将近11万立方米/秒的流量,大大超过荆江河段的安全泄量。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控制上游来水,来减轻下游压力。而且只能把荆江河段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真要是1870年洪水再发生,它也不能完全保证免去下游的灾害。

  《瞭望》: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区地质灾害问题都长期受到关注,也不断有解释,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似乎说得不多,即水库诱发地震,地震又再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有多大?

  陆佑楣:这些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已进行了三期,但谁也不敢说以后不再有滑坡。国务院没有把库区地质灾害问题交给三峡总公司来处理,而是由国土资源部来负责。这个钱是从三峡建设基金里出的,但不归三峡总公司管,也不算三峡工程的投资。

  《瞭望》:去年三峡双线船闸的通过量有七千多万吨,有业内人士估计可能三年后就会达到最大设计通过能力的一亿吨,而设计时估计2030年才达到一亿吨。有水运界人士担心三峡船闸将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新瓶颈。会不会这样?

  陆佑楣:交通运输不能单靠水运一方面,沿江的铁路、高速公路都已经建了。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尽可能都从水上走,水运成本低,污染少。三峡开工时长江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只有一千万吨,双向两千万吨,设计一亿吨觉得很大了,那时还有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搞这么大的船闸。当初确实没想到发展这么快。尽快建成升船机、改进船舶的标准化、改善调度,总运量还能在一亿吨基础上再提高一些。如果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三峡河道就是一个航运的瓶颈,现在有了三峡水库才大大促进了长江航运。说三峡船闸是一个新的瓶颈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确切的。

  “应该把4亿多千瓦都开发起来”

  《瞭望》:据说论证时,曾先后编制了两份环境影响报告书,先是说弊大于利,后是说利大于弊,实际情况如何?

  陆佑楣:这个情况我不太清楚,局部修改应该是有的。

  生态问题是反对三峡工程的一大理由。其实洪水灾害就是最大的生态问题。为什么要干三峡工程?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态已经失衡,我们就是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来调整已失衡的长江生态。下游那么多人口,那么多重要城镇,一场洪灾要造成多大的损失?

  自然规律是改变不了的,但是自然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弄得美一点,其实也是为了人类自己,不是图虚名,不要把这个掩盖起来。

  《瞭望》:国际上近几十年、国内近一二十年来,反坝声音似乎越来越多,你曾是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如何评价?

  陆佑楣:有一些反坝的人士以都江堰为例说:你看,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人都已经知道不用修坝也能够引水。是的,两千多年前的成都平原才多少人口、多少耕地?都江堰只要将岷江的水引一引就够灌溉了。两千多年以后这么一点水怎么够用呢?因此在上游又修了紫坪铺水库来调节更多的水资源。

  书店里有反坝的书我都买来看。2003年我还去了趟美国,此前很多媒体上说:美国已经到了拆坝时期,中国为什么还要建坝?我是奔着这句话去了解,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美国垦务局的人告诉我,美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坝,反坝声音一直都有,但并没有成气候。现在并没有到拆坝时期,只是不断地更新,拆早期建的已失去功能的坝而已。

  没作用的坝当然要拆了,房子还每天都有不少在拆呢,难道也到了拆房时期?当然,现在美国的大坝也建得差不多了,但也不是以后就不建了,根据需要,以后可能还要兴建一些。这些都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

  《瞭望》:国内一些水利界资深人士近年也对过去工作进行了反思,给人感觉是应少搞一些工程,你怎么看?

  陆佑楣:反思过去、汲取教训是可以的,但不是说工程搞多了,现在也不存在搞多了。有人提出来河流开发限度不要超过40%,这完全是误导。一条河流,若是在上游就截走了40%的水量,对下游的影响可能是很大。但这跟水能开发是两回事,水能开发是个物理过程,不是化学过程,不消耗一立方水,也不污染一立方水,有这个资源为什么又不用呢?

  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比欧美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欧洲有的国家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的程度。我国水能资源在经济上可行的有4亿多千瓦,现在只开发了1.9亿千瓦,应该把4亿多千瓦都开发起来。

  《瞭望》:水电工程多了会产生水资源调度的问题,以长江为例,现在干支流上水库越来越多,根据规划以后还会更多,怎样才能避免抢水的局面?

  陆佑楣: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单个水库的调度应该符合水资源的总调度,水污染的治理、渔业的发展也跟这个调度有关系。现今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方面都想得到最大的效益和最小的风险,这就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协调管理,但现在还没有。水利部门有技术手段和力量,但没有这方面的职能。以前仅仅考虑防洪,就总是反对三峡水库提前蓄水。

  发展到今天,长江这么重要的一条河流应该有一个综合调度管理机构,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数字化长江。□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