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半年没法好好灌溉了,这样下去,我今年会少挣7000多元。”3月17日,贵州省湄潭县57岁的农民王道来,蹲在自家田地里“望眼欲穿”。“水井、山塘都已干枯,如果再不下雨,烤烟、马铃薯、茶叶可就都要遭殃了。”他喃喃自语。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广西、重庆普遍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其中贵州、云南等省部分地区更是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
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使多年积累的水利隐忧凸显出来。
没水的日子“真难熬”
3月18日,贵州省水利部门将抗旱应急响应从Ⅳ级调到了Ⅱ级。连日来,随着干旱天数的增加、干旱强度的加强、干旱范围的不断扩大,贵州省旱情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气象干旱等级。到目前,该省已有上千万亩农作物受旱,近50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王道来的生活,验证了“靠天吃饭”的水利隐忧在不断凸显。他家里有7亩田,全部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尽管附近的小山塘、小水库已年久失修,可靠着常年较为充沛的雨水,他仍然能够丰收连年。但今年,他的日子明显不好过了——周围的小蓄水池干涸见底,他家的饮用水都是由政府组织机动车辆定时送水解决,用洗过菜的水来洗脸刷牙,衣服脏得太厉害了才洗一下。
“我们天天下地,衣服脏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凑活穿吧。”他对记者说,“可是,收成减少了三分之一。孩子还要上学,很困难啊,现在只能靠儿子在外面打工补贴家用了。”
而实际上,贵州省还有不少地方没有水利工程的覆盖,即使是正常年份也还缺水。目前,全省尚有400多万规划内等待解决的饮水不安全人数,而尚未列入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数则远远超过400万。全省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58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多缘何“缺水”?
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并不缺水。贵州的水既多又少,一对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折射的是贵州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现实: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贵州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大量的水资源年复一年地白白流淌。
贵州省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自然条件和投入不足等历史原因,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天干塘库干,抗旱能力自然不强。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贵州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遵义市是贵州省水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有6个县城、202个乡镇和集镇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的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严重工程性缺水难题。一些县城、集镇供水工程损失率高达50%以上,数万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专家指出,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够重视。“有些群众祖祖辈辈就居住靠近水源的地方,洗衣做饭种菜的水取之即来,他们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水利建设应当转型
如何提高水利工程抗旱能力,破解贵州省工程性缺水难题?
对此,贵州省水利厅防汛抗旱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贵州省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充足、水质优良、勘查开采成本较低且合理开采不会造成地表塌陷,要在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好“地下水”。今后贵州应当从只注重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向提高水源工程调蓄能力、建设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转变,从只注重地表水利用向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转变,从单一考虑水利工程使用功能向综合开发利用水利工程使用功能转变。在近年来的治水实践中,贵州省正在致力于通过大规模水源工程建设、长距离管道输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等工程性措施,实现水利建设的大转型。
据了解,在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上,贵州省先后启动了以中型水库建设为内容的“滋黔”一期工程、黔中水利大型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随着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贵州省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将显著增强。在长距离管道集中式输水上,全省最长输水管道已达到39公里,通过长距离管道输水已经解决了无水源地区的2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在利用地下水方面,2007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在缺水地区勘查钻探地下水成井231口,提供开发利用前景较好、近期可集中开发供水的地下河60条、岩溶泉210个,可解决1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赵福中 李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