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暗河”涌水不断 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救援形势严峻
记者8日在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现场了解到,尽管不断排水,但井下总水量依然稳定在1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暗河”源源不断的涌水使救援形势较为严峻。
“现在,上面抽多少水,下面就可能涌多少水出来。”中国煤炭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煤矿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虎维岳8日在此间召开的“3·1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情况通报”会上分析认为,透水部位处于奥陶纪灰岩层,地质结构复杂、含水量极大,使得水源封堵工程面临严峻形势。
虎维岳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矿透水事故出水量“第二大”的此次事故,涌水部位处于距地面400米以下的奥陶纪灰岩层上。该岩层形成于4至5亿年前,当时的地质层基本属于浅海环境,所以是非常丰富的含水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下暗河”。
他说,奥陶纪地质结构主要成分是易溶于水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加之这一地质层上分布着不少古海洋生物的化石,经长期的溶蚀形成许多空洞、溶洞,而且遇水后会越溶越大。这些空洞与溶洞使得整个奥陶纪灰岩层,在地下形成巨大的“水网”,加上地下巨大的压力,该地层的水极易源源不断地相互补给。
虎维岳分析表示,也许透水部位经过几天的溶蚀,又形成了更多的漏洞,可能会给下一步的灌浆封堵透水点造成较大的困难。
据了解,连日来10台水泵昼夜不停地排水,截至8日17时20分累计排水量达28.8万立方米。但从3月6日下午14时开始总排水量仍稳定在每小时3850立方米左右。因透水点涌水不止,井下总积水量依然处在10万立方米左右,不过目前已控制了水位的上涨。
鉴于此,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决定将此前已启动的通过地面钻孔、灌浆堵截水源的工程,从8日开始作为抢险救援工作的重点之一加紧实施。截至8日17时20分,已投入实施水源封堵的4台钻机中,速度最快的一台钻孔已打到344米,另两台分别打到30米和42米;此外,还有一台正在安装,即将开钻。
3月1日7时29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神华集团骆驼山在建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发时井下共有77人,经过紧急撤离和救援,先后有46人升井,其中1人抢救无效死亡,31人被困井下。 (记者贾立君 任会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