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4日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4日在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建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科普宣传队伍,要争取使科普知识更加通俗化,让公众能读懂、能听懂气象科普知识。
郑国光表示,气象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气象科普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与百姓利益关系密切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应该是全社会都来做的事情。
目前,国内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普尚欠‘火候’,难以让全社会真正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的内涵、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郑国光说:“科普的内容很丰富,涉及气象防灾减灾、自然灾害防御、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对科普宣传做了规定和强调,但这些内容相对较为宏观。科普宣传本应是全社会的行动,而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行动。社会各界应形成联手共同推动科普宣传。”
近年来,中国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郑国光表示,尽管气象科普宣传的效益日趋显现,老百姓对气象科普宣传很认可,但是气象科普质量和力度与社会的需求仍存较大的差距。目前,我们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科普队伍,不能再沿用老一套的依靠兼职队伍来推广气象科普知识的做法。
“当前,气象科普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是通俗化。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气象科普,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防灾减灾和科学的应对气候变化手段。”郑国光说,在气象科普知识通俗化方面,气象科技人员与老百姓联手编写科普读物的做法值得推广。
即将于4月1日起执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对此,郑国光建议,中小学校和高校应当把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尚未将气象科普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的学校,应尽快在相关学科中渗透一些必要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郑国光认为,目前,各级气象部门正竭尽全力让气象科普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进社区、走进列车,力争实现气象科普宣传在农村和城市的均等化,使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科普大餐。
他建议,应将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使气象科普工作更加融入社会、融入百姓生活、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挥科普工作更大的作用和效益。(郭起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