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用工荒”问题随着经济形势逐渐复苏而不断升温,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正规就业的泛滥和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导致“用工荒”的深层原因,似乎让农民工吃香起来的“用工荒”现象,其实难掩严峻的就业形势。
今年以来特别是春节过后,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相继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继而传出安徽、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也同样一工难寻。对此,林用三委员认为应该积极地看待,更没必要恐慌。“‘用工荒’至少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一是劳动者在市场中的主动性更大,二是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可选择的就业区域也在增大,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不再是他们就业的惟一选择;三是惠农政策和鼓励创业政策吸引着劳动者留在家乡就业或创业。”
刘家强委员也表达了相似看法:“这反映出就业交给市场来决定,同时也倒逼着企业提高工资标准、福利和改善劳动环境,因此,这绝不是坏事情。”
“‘用工荒’是一个非正常现象,千万不能被这个假象所迷惑。”全国政协委员李滨生分析道,“用工荒”是在不少企业没有依法规范用工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们对低工资、低福利的非体面劳动用脚投票的结果。因此,我们绝不能因此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而应该反思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终结廉价劳动力时代。
在李滨生委员看来,由于有些企业不能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工,难以为劳动者提供体面劳动,这种非正规就业的泛滥,导致我国就业难度加大,比如,对只能在生产线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民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种短期的用工行为最终招致了农民工的抵制,同时由于可以创造出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又难以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事实上,目前高端就业和低端就业都困难重重,就业形势绝不乐观。”
庄威委员也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紧密相连,其实质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据庄威委员介绍,他所在的福建省今年春节前统计,企业缺工已达15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30万人,预计百万毕业生一出校门就可能面临失业”。
陈德委员表示,劳动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单一甚至缺乏,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而就业信息渠道不对称、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没能跟上等,又使得“用工荒”问题更为复杂。
就业乃民生之本,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委员们表示,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依法规范劳动用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措施。“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切实做到为劳动者提供稳定的就业,有合理的收入和符合标准的劳动环境,‘用工荒’这个词肯定会从那里消失。”李滨生委员说。(王娇萍 郑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