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各地发展得怎么样?31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各地的“成绩单”。据统计,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这些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有十个省市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地区”门槛。(3月1日《法制晚报》)
同样,昨日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大省已“富可敌国”。比如,200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G20各国中可排到第16位。除了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的GDP也超过了G20部分国家。若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看,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也毫不逊色于G20的部分国家。(3月1日《广州日报》)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政府的钱袋已经开始鼓胀起来,正在向“中等发达”迈进,这是一件好事。但对此,我也有一个期待,那就是希望能够逐渐获得更多中等发达国家公民待遇。
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公民待遇?这或许是一个太大的范畴。但我认为,从当前的国情来看,对富裕地区而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与失业保障,这三种最基本的民生建设应该得到保障,尽快覆盖到全民,这是政府的一种责任。
首先,从财力上来看,很多富裕的地区其实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些可能的基础。以医疗卫生为例,前不久,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就曾公开表示,按照他的核算,在实行公费医疗很成功的陕西神木县,每人每年免费公费医疗花销是330元,若全国都按照神木标准实行免费公费医疗,4300亿元就可以实现。这说明“有了钱不会花”。
在前不久,政府纲要还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12年达到4%”。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平均比例为4.9%;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5.1%;欠发达国家平均比例4.1%;在128个计算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家中,中国当前仅排在第104位。这种教育投入的差距不尽快弥补,中等发达国家公民待遇就难以实现。
最后,对我们大多数居民而言,养老和失业保障的覆盖程度还远没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不少人,还是很担心失业或退休,不愿意轻易地流动就业,这无疑影响到了一个社会的活力。而今,有财力的地方政府何时弥补上这一种保障制度的空洞?同样也引人关注。
换句话说,如果这三大民生建设的欠账没有能够得到真正弥补,即使是在人均GDP上,我们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地区”门槛,也难言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等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发不发达、有多发达,不但要看政府有多富裕,同样也要看大多数公民能否得到相应的国民待遇来匹配。(吴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