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骑摩托车返乡,壮观中的无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长江日报:骑摩托车返乡,壮观中的无奈
2010年02月11日 10:38 来源: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春运的情景中,多了一幅骑摩托车返乡的画面,这是一个让人震撼同时也表现为积极正面的画面。这不,近日又有媒体报道,今年约有13万名广西、贵州、四川、江西籍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驾乘摩托车沿国道长途跋涉返乡过年,日均流量在8000辆左右。广东省交管部门在国道附近设便民点、休息站,温暖感很足。

  有人曾规劝这些“骑兵团”,如此回家过年的方式不可取,所谓路途太长,风险太大,情真真,言切切,心意自然是好。不过站在这些农民工的立场,个中问题他们未必不知道,但能够舍弃国家所配备的基本交通方式,或是为了“拉风”,或是基本交通方式令他们无望,或是相比而言,骑摩托车更合乎他们的理性,到底是什么原因,就不用细说了吧。

  春运是特殊时期,13万人骑着摩托车走国道回家,场面无疑很是壮观。我不知道在以往类似这种骑行的队伍中,是否有交通事故发生,但就现在的局面看,交通部门几乎是无奈地默认了这种方式。广东组织2万多交警上街,甚至组织警车专门为他们开路,你可以说他们的服务做的很细,很体贴,但换个角度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交管部门其实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但公、铁运力不足又是事实,骑摩托车回家确实便宜不少,面对此,以谨慎入微的服务,疏导他们返乡,无奈就转变为明智之举。

  我为交管部门的行为赞赏,但我也觉得深层问题其实被隐藏。每天流量8000辆,其实可以问一句,这些车辆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毕竟这样的场面并不始自今日,能够让如此数量的摩托车集中出现在国道口,其发生机理是什么,值得思考。

  骑摩托车返乡成为一个群体现象,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组织能力。我们并不知道谁是“骑兵团”的组织者,谁是“带头大哥”,他们的交通工具是自购还是租用抑或他人提供,但他们的行动可以让交管部门由此估算今年以这种方式回家的总体人数,这足以证明他们的行动稳定,有规律,可以让人预判形势。这究竟是一传十,十传百,还是人们并不联系,只是一种心理趋同,不论人们出于何种考虑,这证明蕴藏于民间的一种奇特组织力,其调动能力之强,区别于显在的、人员主导或机构主导的传统的组织与调动形式。

  这种组织能力甚至改变了公权部门正式的管理模式。像广东此次交管部门对摩托车返乡团的应对,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根于返乡团太过庞大,不得不当成一个重大事情来办。又是发宣传单、又是设休息点,用高音喇叭喊话,这是为骑摩托车返乡而临时形成的一种组织与调度机制,但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应对,毫无疑问,他们几乎没有办法摸清返乡摩托车的数量是如何形成的,这些人又是如何汇集在一起的,然后各分东西,如果不让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回家,除非有让他们可接受的其他方式,而这基本不可实现,或者说目前还不可实现。

  民众带着风险与隐患上路,基于利益权衡,基于乡土人情,这个时候,你跟他讲路上注意安全,分析骑摩托车跑长途的危险性,充其量只是一句好心提醒,现实的帮助实在是有限。不要把13万人骑摩托车返乡看成蔚为大观,这不是一道风景;我们固然可以为交通部门的投入而欣慰,但着实不必深感欣慰。骑摩托车返乡不是环法自行车赛,人数都很多,但意味迥然,休息点也不是运动员的补给站,我们这些人也并不是观赛的人,这些人本身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路上,就是社会的现实。

  骑摩托车返乡的人,他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了自己的回家方式,极端一点,尽管有交管部门的服务,但命是他们自己的,如果真有什么,后果也只能是他们自己承担。骑摩托车返乡的画面,壮观中也有无奈。□ 肖擎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