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生代农民工”:“我们要进城!”(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解读“新生代农民工”:“我们要进城!”(4)
2010年02月02日 02:12 来源:央视《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了解过的记者说,万小刀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他带着复杂的情感来到城市,始终不适应城市,却也始终不肯离开。他用博客炮轰城市人,但面对城市人,他却是自卑的。城市的霓虹和城里人一样,工作、上学有城里的朋友,被城里人尊重,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回应着这样的需求。

  主持人:

  今天我们节目的标题是非常热切的一个心声“我们要进城!”进城为什么这么难呢?岩松给个答案。

  白岩松:

  我们先说一个小小的细节,先不去谈大的政策。才第一个片子里头有两个年轻人的发型,让我印象时刻,看他的头发是黄颜色的,而且显然也经过了处理了。我们现在做一个假设,他回家了,然后就在农村继续生活,种地,他的头发的颜色会慢慢淡下去,重新变黑,黄颜色会消失。有一天他会不会突然怀念他原来的发型,因此连带起怀念他城市的生活,那个时候他怎么办?显然农村拴不住他的心了,因为他已经改变过了,让他再回去就很艰难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变成了个人要发展的一种因素,而且不背负太多的包袱。

  主持人:

  就像当年土地拴着他们的父辈一样,他们情感的牵挂现在带城里了。

  白岩松:

  但是现在,城里牢牢地已经牢牢地拴住他们。因为只要你进去过,就很难说回去之后不再来了,我觉得这个诱惑就这样具体地摆放在他们的面前。

  主持人:

  但这些年,我也都在说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各种保障的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子女就学的问题等等,但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白岩松:

  关注是一个问题,真正落实了,已经彻底解决了是另一个问题。的确,关注度够高的。

  今天上午我们也专门听了陈锡文的新闻发布会,其实这里有很关键的一句话,我们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也就是说,标题这个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心情已经很具体了,我们要进城。但是我们的相关的准备并没有好,什么相关的准备没有做好呢?是口号吗?是大家的心态吗?不是,是相关的政策,还有很多的墙拦在那儿。比如说户籍问题,指望他们都进大城市很难,可能要进中小城市,尤其以县城为主,但是这个户籍问题能解决吗?说是求学,将来他们的孩子要生在城市里了,第三代、第四代可能就是城市里头的人,他们怎么上学呢?是去郊区找一个农民工的学校,还是真的能跟其他孩子一起。另外,费用又会是怎么样的,公平怎么去解决呢?我觉得这一切都需要相关的政策尽快地接轨,否则的话,他们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欲望越强烈,如果有墙遇到了阻碍,产生的反弹给他们的压力和痛苦就越大。

  主持人: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去向是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城市?比如我最近在四川采访,我也看到,在城市打工了十年的一个80后,70后,差不多70年代末的一个年轻人,他恰恰选择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农村去创业。选择了养猪,选择的种植,因为那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给我算了一个账,他说他以前在城市打工,一年可以挣一两万块钱,现在回到农村,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一年还可以挣六七万块钱。

  白岩松:

  但是很关键一点,他一定不是按照原来农村养猪的方式在养猪。

  主持人:

  对,你说对了。

  白岩松:

  它一定是一种现代的农业的这样一个理念,它已经有新的技术,包括可能更省体力,甚至会雇佣其他的人为他的产业发展。现在有两个事情必须考虑,我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将来是百分之百都要进入中小城市给包括现成,包括大中城市,这不可能。我觉得农村和城市都要有公平的政策和待遇,让他们自主地去做选择,城市里要防什么呢?我特别注意到我们的农业部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而且是关注“90后农民工”,不光是关注80后的。

  主持人:

  我们把报纸展示一下。

  白岩松:

  是韩长赋写的。这里头有一点是很刺激我的,他说将来城市里头,可别形成像国外的某些国家那样的贫民窟。他们进了城市里头,但是各种政策没有给予他们开放和公平的空间,他们只能在城市的乡村里生活,然后形成了一个贫民窟,这是他所担心的。

  另一方面,农村要刺激他们愿意回来,不是让他们回来,说城市待不下,所以不得不回来,不是,而是有吸引力,要回来。什么呢?近来的农业一定不是靠每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可能是产业的。另外,可能是创业回到农村里,另外就像你刚才说的,新型农业、养殖业等等,他回来之后一算账,我在城里辛辛苦苦,我还不跟爹妈在一块,挣的钱还比他们少,我干嘛不回来呢?要用诱惑力吸引他们回来。可能我们现在更加关注的是进城如何给他们公平的待遇,但是如何在农村里产生吸引力,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主持人:

  新生代农民工,我们想到的是,在制度上、在政策上的改变,改变他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状态。但是在一号文件当中,这样的一个概念被这么重要的提及了,对于更大范围的整个社会人群,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是不是都意味着某种改变?

  白岩松:

  我觉得要做好迎接的准备,每个人都要做好迎接的准备。很具体,当你的孩子就跟新一代农民工的孩子在一个班,甚至同桌学习的时候,你会不会去找班主任要求调座。如果转换一种心态的话,你可能会感到高兴,他可以和这样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去学到很多跟城市学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需求。

  另外还有两个需求,一号文件当然不会了。但是我觉得第一个,他们在成长中可能是留守儿童,突然到了城市里头,他们并不很能吃苦,像父辈那样,有的时候会出现高犯罪率,这个时候社会怎么办?另外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更大,在他们这代人打工的时候,如何满足他们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呢?还是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没有任何精神需求,他们会疯了的。所以这两点也要去注意……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